岳麓山下,大学城内,惜地如金的地方,却开出了11亩地布局了大大小小几十个鱼池、100多口大鱼缸,专门供刘少军团队科研、育种使用。30多年来,刘少军带领团队进行了系统的鱼类远缘杂交研究,通过一个个实验数据的积累和归纳分析得出了鱼类远缘杂交的主要遗传规律和繁殖规律,丰富了杂交育种的理论和技术,为中国人的餐桌增添了更多味美质优的鱼类。
父子“鱼院士”,是传承更是兴趣。刘少军和父亲刘筠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这在院士军团里,非常少见。父亲刘筠与鱼打了一辈子交道,为解决我国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刘少军,子承父业,继续奔跑在鱼的育种道路上。
“我父亲对鱼的感情,真的是深入骨髓。我哥哥姐姐的名字都与鱼有关,生我的时候,我妈妈不干了,才给我取名刘少军。”谈起父亲,刘少军的眼神中满是尊敬。可恰是名字中没有“鱼”的刘少军,对鱼最为痴迷,取得的成就最大。
“选择鱼类遗传育种作为研究方向,与父亲研究工作对我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深深体会到父亲从事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同时,我自己对鱼类研究也很感兴趣,小时候经常钓鱼,也经常养殖观赏金鱼;从读研究生开始,就很系统地研究鱼类育种工作,也是一种传承吧。”刘少军说。
一步一个脚印搞科研,不断推陈出新,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这一路走得很扎实且坚定。
破解鱼类远缘杂交成功率低、利用率低难题。合方鲫2号是刘少军带领下研究出的新品种,跟原来的鲫鱼比,抗病性更强,肉质更鲜美,生长速度更快,目前正在规模化推广。
“合方鲫2号、合方鲫、湘云鲫2号、杂交翘嘴鲂、鳊鲴杂交鱼5个优良品种获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合方鲫、合方鲫2号、湘云鲫2号等优质鱼类在全国多个省市推广养殖,产生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刘少军对他的这些“鱼宝贝”赞不绝口。
“我记得2008年湖南发生大规模的冰灾,大面积停电停水,我们校内的育种基地也停电停水,不少鱼池、鱼缸结冰,刘老师就带领大家把房间里撑床板的铁杆取下来,一个个池子去敲冰,抢救宝贵的种鱼,手都磨破皮了也全然不顾。”刘少军实验室一位博士回忆道。好在及时用土办法抢救,不少宝贵的种鱼才没有因为结冰缺氧而死。
其实一直以来,由于鱼类远缘杂交繁殖规律和遗传规律研究的缺乏、共性育种技术的缺失,鱼类杂交研究一度出现盲目杂交,杂交成功率低、利用率低等问题。
为破解难点,刘少军团队开展了长期系统的鱼类远缘杂交研究,进行了46个远缘杂交组合研究,获得了36个具有存活后代的杂交组合,在染色体水平探索出鱼类远缘杂交的遗传规律,为鱼类远缘杂交育种研究提供了遗传学方面的理论指导,并揭示出主要繁殖规律。
而这些,是刘少军团队自主创新的成果,教科书中找不到这种可借鉴和模仿的案例。这一研究修正了远缘杂交难以形成可育品系的观点,丰富了杂交育种的理论和技术,对鱼类远缘杂交研究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种业”到产业。一个产业的形成,往往有三大环节,育种、养殖、加工,三者缺一不可。
“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900万吨,渔业产值达到15000亿元。
刘少军一直强调生态养殖,良种还需良养,提高养殖机械化、智能化程度,打造良种良养良销全产业链,建立种业高地+基地+农户运行体制是不断做大做强水产产业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种业高地和基地联动,把优良品种和生态养殖模式推广到千家万户,才能创造更大增值增效增收空间。
“目前,比较流行预制菜产业,我们研制的合方鲫系列鱼通过与国联水产集团合作加工形成的预制菜也特别好吃,我觉得是以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刘少军说。
“下一步,我们还打算找到适合稻田养殖的鱼类品种,通过综合种养,既保障粮食安全,又能为农户增收。”刘少军说,“以前做鱼类研究是为了攻克‘吃鱼难’问题,现在要解决如何才能‘吃好鱼’问题。”
据了解,目前,我国水产养殖量已连续30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支撑了世界三分之二的养殖产量,为全球水产品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隆平高科技园
编辑: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