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芙蓉区宁门香局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各种香料,混合着药草味道的淡淡香气扑鼻而来,清新宜人。“我在2009年开始了解传统制香,接触和香文化,跟随在刘宁老师身边,眼睛看,鼻子闻,手工做,对古法手工制香研习逐渐深入。”宋爱华介绍到,没想到这一学,就过去了15年。
在学习和香技艺时,宋爱华发现湖南是中国香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国最早的草本熏香香料“零陵香”在湘江源头、永州的百草源,至今仍有大量野生续存。在马王堆辛追夫人汉墓出土的香料,从考古学上来说是中国最早的熏香香料及香薰疗疾养生的实物佐证。和香文化缘起湖南,这成为了宁门香局创始人宋爱华留在长沙研究传播香文化的重要理由。
受刘宁老师影响,宋爱华和老师商量成立专门工作室,在2020年申请注册商标“宁门香局”,开始尝试以市场品牌化对非遗技艺进行全新保护。自此,宋爱华便以宁门香局创始人的身份,一头扎进“传统制香”的研究,协助刘宁老师全力传播香文化。
刚学习和香的时候,品香是一道难关。宋爱华分辨不出同类或近似香料的区别,也说不出品味不同香型给人的感受。刘宁老师曾说宋爱华还没有开鼻窍,一度让她陷入了自我怀疑。常见的香料以沉香为首的就有将近400种香料,每种香料的产区不同,作用和气味是完全不一样的。宋爱华偏不服气,依靠大量练习去嗅闻不同的香型,不停换闻各种香味,不断去琢磨、识别香的方法,也就慢慢变成了“香鼻子”,现在不同年份不同产区的香料她都能脱口而出。
“制香,可不那么容易,打磨香粉出来灰头土面,手工搓香要求力量均衡,理香又需要心静手轻,或许做香的过程会比较艰难,但肯定不会永远难。再难,也就是一个过程而已。”宋爱华心想,“我和刘老师都找到了喜欢做的事情,能把爱好、事业和文化传承融合起来,我觉得非常幸运。”每当身边的朋友夸上一句“你们的香真好,我也想学习传统和香制作”时,宋爱华都觉得成就感十足,学习也不觉苦累了。
“独坐闲无事,烧香赋小诗。”中国香文化有着数千年历史,文人雅士吟诗颂香、品香参禅、雅集斗香,以香喻人、以香载道,在香料与历史的背后,是传统生活艺术的升华,是精神、灵魂、文化的象征。
在宋爱华看来,香依然是今日生活审美、人文审美及精神审美的载体,尤其在了解和香伍配的魅力之后,她更觉得有责任将“传统和香制作技艺”以及品香、鉴香知识,传授给更多对美有追求的人。跟随刘宁老师学习研究和香的同时,宋爱华还参与了许多关于和香的活动,现场教大家如何识香、亲手制作香包,品味香品的香气、手搓线香、香丸,动手做香锤、香珠耳坠、香牌挂饰,每年和团队一起研发几款新的香品,以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体会到和香的乐趣。
随着现代人文需求的变化,宋爱华向刘宁老师建议,宁门香局要在和香技艺上做出新的尝试,制香技法上注重炮制,香品外形上优化调整。2021年,宁门香局在传承“传统和香制作技艺”的同时,对手工作品如何量产进行了新的探索,在“和香”原有的基础上,结合日常生活所需,推出“美人锤”香锤作品,全手工制作,精美锦缎包裹香料制作成锤,余下布料裹结成棒,形制美观,取用方便,一经推出,市场反响很好。
“传统和香技艺得到传播,很多人是因为喜爱“美人锤”进而了解的香文化。”宋爱华说,几年来宁门香局就近培训手工合作者,送物料上门,不定期上门取件,按件计费,吸引了芙蓉区100余名从业人员就业,在共同合作模式下,“美人锤”订单破万,不少年轻人也因此开始传播香文化。
香飘远兮,可以传四方。2023年由宁门香局保护的传统制香(和香)技艺正式入选为湖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更加坚定了宋爱华前行的信念,满怀信心为更多愿意探究香文化、学习传统制香的人提供便捷和完善的研习之路,以坚持制作纯天然香品,努力让香文化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来源:芙蓉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周信 赵 婧
编辑: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