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3月23日讯(通讯员 黄倩倩)3月23日8时许,电话声此起彼伏,声音来自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街道卫健办办公室。屋内,一张张专注的面孔正潜心注视着面前电脑上的数据,对中高风险地区返长排查对象进行标注、分类,每一名密切接触者的活动轨迹在这里“还原”。
工作人员孙经纬已经连轴转工作了五天。为了第一时间提醒和通知市民,进一步掌握疫情最新状况,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他每天都需要人工开展大规模电话筛查,处理海量的摸排和数据统计工作,昼夜颠倒、电话24小时不离手是正常现象。在省市两级下发信息核查、收集、核对,录入的工作中,已核查信息2万余条。“我们每天接收海量排查信息,仅3月21日至22日,就收到5000条,高峰时一天打1000多个中高风险地区返长电话。”他说,每天早出晚归,常常忙到忘记时间。
从接到任务指令,3个半小时内提交14天内的风险点位报告,再到完成整个流调报告,所有内容要在4小时内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在与病毒赛跑的路上,他每天伏在办公室、家里的桌子上,两台电脑并用,加班加点、不分昼夜,核实着信息,书写着流调报告……因工作需要时效性,经常有紧急信息需要核查及上传,他随身携带笔记本电脑,随时在路边,在饭桌上,在户外的任何能够办公的地方随时开展工作。
孙经纬户外开展紧急流调工作
在流调过程中,遇到年龄较大不能准确回忆轨迹的病例,他需利用病例的大数据报告循序渐进引导病例回忆起当天的行动轨迹,并联系当天可能与病例有过接触的人员进行再次核实确认。
一轮流调电话少则90分钟,甚至120分钟以上,一些接到电话后因惧怕和紧张、情绪激动的病例,他会耐心安抚,在流调的同时让病例在这个严寒的天气感受到了温暖。
流调并不是打个电话交个报告就完工了,而是要在数据信息不断更新的同时,通过边调查边处置的原则开展工作。在掌握了核心信息后,细节性的行程轨迹需要慢慢回忆,因此在对病例进行调查时,除了打电话,他还会和社区负责流调工作人员通过微信保持联系。一旦想到了之前遗漏的内容,就会及时通过微信进行补充流调。
孙经纬表示,不管工作到多晚,他每天睡前最后一件事情是关注疫情,每天醒来第一件事情也是关注流调情况,脑海里一直跳跃的都是:摸排状态;活动范围;核酸情况。从3月18日到现在,他一直“在岗”!
来源:红网
作者:黄倩倩
编辑:韩阳
本文为芙蓉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furongnews.com/content/2022/03/23/11042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