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区开展丰富多彩的邻里活动,让街坊一家亲,和谐又快乐。
芙蓉区在老街巷中雕琢精美,深挖其历史底蕴,不少老街再现古香古色。资料图片
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答案。
幸福有时很简单,它或许就在学龄儿童的琅琅书声里,在白发老者的开怀大笑里;幸福有时也很实在,它或许就是家门口的那一抹惬意风景,是街巷里飞扬的歌舞升平。
发展经济落点在民生。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芙蓉区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总支出的74%。完善城区功能、带动产业升级的同时,坚持将每年新增财力七成用于民本民生,芙蓉区派送的份份温情大礼包,让人们幸福指数随着GDP一同增长。
“建设一个国内省会城市中最具吸引力、最富创造力、最有亲和力的创业乐土、幸福之区!”在芙蓉区第四次党代会上,向幸福出发的号角吹响。
芙蓉——福融,让更多人乐居芙蓉感受幸福相融,正成为这片土地不懈追求。
宜居家园 “7080后”老社区变年轻
一个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老城区,也必然要承受岁月磨砺所带来的痕迹。在芙蓉区,有着这样一些社区:房屋老旧、道路坑洼、下水道堵塞、绿化缺失,公共设施更是残缺不全……小巷悠悠,诉说着几多爱与哀愁。
让历史街巷重现悠长古韵!化龙池,是长沙仅存的4条麻石街之一,一个年轻的铁匠化龙舍身救全城的童话让这里充满着传奇色彩。芙蓉区投资千万对化龙池大规模改造,移走垃圾山,恢复化龙井、铁匠铺、何绍基诗词碑廊,一条明末清初的历史商街重现,更吸引来一家家清吧入驻,如今时尚潮流与传统风韵正在这里交相辉映。
安居,是衡量百姓幸福感最重要的指标;宜居家园建设,让一场老旧社区脱胎换骨的大戏在芙蓉区上演!去年4月,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火星街道3个社区、文艺路街道文艺新村社区,成为长沙宜居家园建设的先行者。
两个多月里,老旧社区的道路平了,下水道通了,路灯亮了,屋顶的漏水堵了,上楼的水压强了,扰民的夜宵店关门了,凌空网线结成的“蜘蛛网”变得整齐有序了,锈迹斑斑的“鸽子笼”被新型安全护窗取代,4个社区公园让居民茶余饭后有了散步的好去处,专业的物业公司成为社区新管家……行走在家门口,居民孙锦秀总是感慨:变得都认不出来了。
在文艺路街道乔庄社区入口处有一条不到1.5米宽的窄巷,弯曲小巷不仅让人夜间行走提心吊胆,更阻碍了消防车辆的进入。一个月前,伴随着轰隆隆声,小巷两边围墙被拆除,如今这里正被建设成一处最少4米宽的社区行径,生命通道开始恢复畅通!
今年9月,芙蓉区再次在文艺路街道的韭菜园社区、乔庄社区、湘府社区、文艺新村社区展开宜居社区改造工程。启动之初,居民楼栋长听议会、党员代表会、驻街单位协商会一次次召开,工作人员走家入户,从房屋立面修缮、公共设施完善到社区花园建设,让普通百姓的意见成为社区改造的“蓝本”,让家园的事成为“自家的事”。
让老社区重焕新颜,让老街巷重现精美,芙蓉区老城区就在这一次次雕琢中涅槃重生。
教育均衡 让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
明亮整洁的教室、宽敞规范的操场,班班配备的多媒体设施……走进育才二小校园,孩子们的琅琅书声、欢声笑语扑面而来。
育才二小的周边是扬帆市场、马王堆蔬菜市场,这里也成为不少外来人员子女的就读地,而其前身高岭小学,不仅校舍老旧且活动空间狭小。芙蓉区启动“名校孵化新校”战略,不仅让全新的校园建立、现代化设施上岗,更将优质学校育才小学的办学管理模式移植运用到新建学校中,优质教育资源再次扩展。
在芙蓉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之路中,育才二小只是其中一个注脚。教育,始终位于该区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05年,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实行一费制全免;2006年,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本市户口学生实行免杂费入学;2007年,在全省率先步入义务教育零收费时代,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一费制全免,并免费向学生提供校服、饮用水和教辅资料;2008年实行免费职业教育……与此同时,近5年来累计投入5.6亿元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5所,加固改造校舍8.3万平方米。
让教育均衡的阳光洒在更多人身上,让更多孩子有学上、上好学!芙蓉创新由此不断迸发。
校际之间对口帮扶,让校长教师能真正流动,是芙蓉区教育均衡化的做法之一。大校和小校、城区学校和城郊学校结成一对一伙伴,开展帮扶式交流活动,同时出台制度,实行教师轮岗流动,名校校长到薄弱学校任职交流。
实行品牌托管是芙蓉管理创新促均衡的又一举措。续长郡芙蓉中学、大同古汉城小学、育英西垅小学等之后,今年5月,随着市12中正式命名为湘一芙蓉中学,芙蓉区区属三所初中全部由名校委托管理或对口支援。
与此同时,芙蓉区开辟“资源在线”平台,率先建成全省首个全覆盖的教育城域网,每间教室互联互通,成为一个同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大课堂!
孩子是未来、是希望,芙蓉人正用不懈努力,让未来更美好。
便利医疗 “15分钟医疗圈”在身边
“家庭医生在身边,安度健康晚年我们更有信心!”每隔一段时间,居住于芙蓉区东屯村的何仲云总能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来的询问电话、提供的上门体检,贴心服务让老人赞声不断。而对78岁的刘诚意来说,头疼脑热第一选择就是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若是身体大不适还可转诊至大医院,充分享受就医便利。
和谐美好的生活不能缺少健康,芙蓉区由此为市民派送出一份份“健康大礼包”:作为全省首批36个实施国家基本药品制度试点区之一,对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与此同时,在每个街道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个社区建起卫生服务站,中心内既有心电图、生化仪等医疗仪器,也有健康教育宣传设备,更开设了健康咨询热线,“15分钟基本医疗服务圈”打造成形。
“医疗服务圈就是温馨服务圈!”如今,芙蓉区的社区内设有健康服务队,由全科医生、公卫医生以及社区护士组成,通过定期上门走访,不仅为本社区居民建立家庭及个人健康档案,更承担对其特别是慢性病患者的生活保健指导。
一条条信息路在医疗服务圈内拓展,让“健康快车”更为畅行。该区今年推出的“健康卫生e健通”,将健康提醒、饮食指导、保健方式都包含入短信内容中,每月发送社区卫生专干、学校卫生老师等人群,由其在居民中进行健康推广。而“落户”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阳光医疗平台,只需在特定仪器前扫描识别条码,药物的基本信息就会一一呈现,居民还可刷身份证,查阅到在该中心的电子就诊档案。
文化凝心 草根明星闪耀街巷大舞台
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里,人们更需要心灵的充实。定王台上开展的“孝文化节”似一股暖流暖入心窝。在这里,汉代定王刘发“筑台望母”所体现的孝文化,已经成为居民汲取传统精神文化养料的园地。
如今的芙蓉区,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以及新兴的文化产业携手奏响了文化凝心的旋律,飘逸的音符洒落千家万户,也为长沙乃至湖南打造了一张精美文化名片。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多姿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在芙蓉区你方唱罢我登台,男女老少个个身怀绝技,争先恐后要在左邻右舍面前秀一秀。在德政园社区,一支支文艺团队争奇斗艳,腰鼓、京剧、书画等表演精彩纷呈,让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更丰富;在马王街社区“老街坊”影院里,居民不用掏腰包就可以看大片,拉上邻里共同陶醉在电影的声色世界中,享受鲜活的文化大餐。
而依托辖区内芙蓉广场等平台,芙蓉区的月月演广场文化活动也成为草根明星大舞台。魅力激情广场、CBD精英大擂台、农民广场舞沙龙等活动纷纷亮相,歌舞、书画、乐器演奏、太极拳等充分展示群众才艺特长,丰富民间文化内容。浓厚的文化氛围激活了居民文艺细胞,陶冶了居民情操,更提升了居民的文化品位。
给心灵一个充电的空间,如今该区各街道都建立起文化站,报刊台、图书阅览室、绿色网吧一应俱全,居民们可在此感受书本的魅力和信息快速获取的惬意。
群众文化活动风起云涌,芙蓉区更利用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发力芙蓉,创意提升芙蓉,如今,汉文化、稻文化、水文化、街文化、楼文化等以袁隆平品牌、浏阳河风光带、马王堆遗址、书香街、特色文化楼宇等为载体,组合成该区文化产业的一道靓丽风景,凸显了文化积聚效应。
文化凝聚了人心,芙蓉无处不飞歌!
爱上芙蓉的N个理由
2001年我从岳阳来到长沙找工作,作为一名农民又没有一技之长,内心真的很忐忑。在恒达社区成为一名宿舍传达室看管员后,社区帮助我拜师学会一手水电维修的本领。如今,我不仅在长沙安家立业,还因为热心帮助邻里,成为社区党支部支委成员,进入社区管理班子。
——恒达社区党支部支委成员魏成良
3年前,20岁的我捣鼓起一家文化传播公司,芙蓉区给予我诸多帮助,我还用创业富民扶持资金租赁了新的办公房,现在我的事业蒸蒸日上,还被区里评为创业之星咧!
——长沙市嘉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宇佳
杂草丛生的黄泥地变成了风景宜人的九道湾社区公园,再多走上几步,就可以在浏阳河风光带惬意散步,家门口的风景让我们的生活更韵味。
——南明苑小区居民胡仁志
真没想到,有一天我们这些高楼邻居能如此亲密地相聚一起。社区开展的邻里节等居民大联欢活动,让原来楼上楼下却并不相识的居民们打开心门,谈天说地、相帮互助。
——藩后街社区居民张顺华
我是个空巢老人,社区党员常上门帮我做家务,洗衣晒被、扫地洁窗,有时候家里做了好吃的也端来给我,真个像我的崽女一样。
——定王台社区居民李辉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胡媛媛
编辑:易跃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