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刊载于《湖南日报》2025年11月2日05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为“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举旗定向、擘画蓝图。芙蓉区是长沙市的中心城区,是全省面积最小的县级行政区。“十四五”时期,芙蓉区锚定习近平总书记为湖南擘画的“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合格答卷:2021年至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5%,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稳居湖南各县(区、市)榜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7万元大关;连续上榜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投资竞争力百强区、创新百强区、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面向“十五五”,芙蓉区将准确把握科技创新、消费升级、城市更新三大重要战略机遇,以“四个中心”为抓手,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把握科技创新的重大机遇,打造全球种业中心
《建议》指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芙蓉区将围绕现代种业、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发挥比较优势,加快科技突破,促进人才集聚,打造全球种业中心。加强科技攻关。全力配合推动岳麓山实验室创建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基地,服务保障国家中药材种质资源库纳入大科学装置序列,加快推进生物育种专用重离子加速器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的创新平台矩阵。依托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长沙隆平产业开发区等平台,整合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科学院、中科院亚热带研究所等科研资源,强化隆平高科、华智生物等种业领军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速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与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人才集聚。鼓励企业在人才引育中“唱主角”,支持重点企业开展高端人才引育、科创平台打造、双向飞地建设,激发企业主体活力。搭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人才对接平台,畅通人才流通渠道,为科技攻关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落实“金种子”政策,推进“双肩包”行动,推动“芙蓉·卓越”人才计划落地结果。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形成涵盖落户、安居、医疗等全方位保障体系,以及政策咨询、项目申报、业务办理等全流程服务模式,营造一流人才生态。优化属地服务。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为驻区“大校、大院、大企”提供从项目落地、空间拓展到配套保障的“一对一”全生命周期服务。用心用情解决好院士、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关键小事”,办成这些暖心实事,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奠定坚实基础。精准对接科研主体需求,培育成果转化及知识产权评估服务机构,加强科技中介、技术交易经纪人队伍建设,破除产学研转化的“孤岛现象”,疏通创新资源流动的堵点,以精准、主动、优质的属地服务保障,推动科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
把握消费升级的重大机遇,争创全国商业中心
《建议》指出,“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芙蓉区将以长沙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契机,汇聚高端消费资源,加快核心商圈提质,争创全国商业中心。活化利用文化资源。坚持以系统性保护为前提、创新性转化为路径,深度挖掘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现代文化资源,对文物古迹、历史建筑、文化街区等实施“一街一品”精准保护和更新策略,在保留城市记忆的同时,注入符合时代审美的功能与内容,让更多具有芙蓉印记的文化出圈出彩。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把握微短剧发展“风口”,充分运用大数据、音视频等数字技术,对传统戏曲、湘绣、非遗技艺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智能化生产与IP化开发,让历史“可视听”、文物“可感知”、文化“可交互”。升级多元消费场景。创新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假日经济、国潮经济等新业态,做优五一商圈,做强万家丽商圈,做大龙湖天街商圈,提质湖南米粉街、中国黄金街,打造“文艺解放东”、浏阳河文旅带,加快创建一批高品质、高能级、高流量的核心商圈和特色街区。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品牌合作,发展本土优质“老字号”和新兴品牌,丰富产品供给,增强产品市场辨识度与竞争力。健全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管理办法,大力推进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培育一批放心商店、放心市场、放心餐饮、放心景区。加快文旅深度融合。顺应场景沉浸式、消费体验式、业态融合式、参与互动式、内容分享式等文旅发展新趋势,加快“存量焕新”“场景再造”,将旧厂房、老街巷等存量资源改造为沉浸式文化街区、创意市集、演艺新空间,打造以《新刘海砍樵》沉浸式小剧场、东茅街茶馆为代表的一批文商旅体消费集聚区。丰富文旅融合的文化元素、情绪价值、消费体验,注重植入具有辨识度的芙蓉文化符号,强化互动叙事与情绪共鸣,延伸文创产品、数字内容与定制化服务链条,擦亮“老长沙 炫芙蓉”的文旅IP。
把握城市更新的重大机遇,打造现代化人民城市
《建议》指出,“要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区域联动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芙蓉区将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以存量提质增效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市更新,让群众“推门尽享美好生活”。筑就宜居安居的“好房子”。顺应房地产市场发展新形势,优化增量住宅供应,加快建立住房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从新建住房的审批、建设、交付关口严把质量关,把新房子建设成好房子。提高存量房屋质量,“一屋一策”稳妥推进危旧房屋改造,优化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生活空间品质,把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构建功能完善的“好小区”。因地制宜推进东湖村、西龙村等城中村改造和定王台、荷花园等街道老旧小区提质,加快推进电梯加装、适老化改造、停车泊位和充电桩建设及文体休闲设施建设,嵌入式新增社区食堂、日间照料中心、口袋公园等公共服务空间,形成更多“五分钟便民生活圈”。健全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协同共治机制,提高小区管理效率与服务水平,提升居民居住体验。打造共建共享的“好社区”。推深做实“芙蓉先锋共同体”“芙蓉夜话”“芙蓉万家”党建品牌,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推动管理重心下移,促进服务和管理力量向基层倾斜。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鼓励外卖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共建安全有序、设施完善、治理高效、全龄友好的新型社区。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全面覆盖,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有序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中心一特色专科”、社区就业微市场、便民商超等建设,全面提升社区品质。建设韧性安全的“好城区”。坚持更大力度“投资于人”、服务于民,完善中心城区、隆平片区、自贸试验区等重点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持续优化城市功能布局、补齐民生短板。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重点对老城区地下管网、浏阳河两岸堤防工程开展全面摸底和提质,强化地下管网智能监测与河道防洪协同调度能力,构建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打造既有发展活力、又有安全底色的宜居宜业之城。
“十五五”时期,打造一支政治绝对可靠、能力水平过硬、充满生机活力的干部队伍是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的根本保证。芙蓉区将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落实“一树两严”要求,强化干部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本领。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以优良作风确保“十五五”规划落到实处。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崔晓
编辑:李依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