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尹娴婷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她亲手挑选的粉白色桌椅。这个温柔细腻的空间,与窗外庞大的产业园区形成了奇妙的反差。作为青年女企业家,尹娴婷执掌的湖南广发隆平高科技园创业服务有限公司不仅是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更成为芙蓉区经济脉动中一股鲜活的力量。而在尹娴婷的成长与创业故事里,没有戏剧性的反转,有的只是在“必经之路”上的坚持,与追随内心所向的一次次选择。

自律与拼搏,是青春的注脚
尹娴婷的成长轨迹,始于湖南师大附中静谧的校园。严谨的学风与开放的视野,共同塑造了她青春时的性格底色。高中时代的尹娴婷,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每天放学后,她总是先规规矩矩完成作业,再将时间交给书本里的广阔世界。这种自律与专注,让她在学业上从不让人操心。即便父亲创业后日益忙碌,她也从未让家人为她的学习担忧。“我不需要父母过度关注我,”她轻描淡写地说,“自主学习惯了。”而这也成为她日后应对复杂商业挑战的性格基石。
从童年直至高中毕业时,尹娴婷都是个典型的“I人”——而这跟人们对创业者的印象似乎不太符合。“当时我真的从不主动与陌生同学交流,”她坦言,“但我相信人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因为我父亲其实在创业以前也是个‘I’人。”
彼时,父亲尹国杰已放弃体制内工作,在商海初露锋芒,成为星城首批物流创业者之一。也正是在这段岁月里,尹娴婷以一种内向者特有的敏锐,开始观察父亲的变化。那个曾经一板一眼的父亲,在投身创业后变得激情四射、全力以赴。“我父亲为了创业改变了自己很多,”她回忆道,“他每次谈到自己的事业时,都眉飞色舞地发着光。”父亲身上那种为事业而自我重塑的激情,像一颗种子,悄然落入她心中。当时的尹娴婷虽远不懂经商之道,却从父亲常常深夜归来的身影里,读懂了“奋斗”二字的具象含义。父辈“经世致用”的湖湘精神,如同湘江之水,流淌在附中之畔,也静静流淌进她的血脉。
在最重要的青春时光里,她不仅锤炼了扎实的学业基础,更在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熏陶中,孕育出对未来的无限想象。这段青葱岁月,为她日后的人生选择埋下了重要的伏笔——既保有规矩做事的内核,又充满突破常规的勇气。
但人生的轨迹,有时又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跳出本以为既定的框架。高考填报志愿时,本想攻读金融的尹娴婷,因勾选了“服从调剂”,被分配到一个她并不热衷的工科专业。面对艰深的力学与高数,她也曾感到不适应,但从未想过放弃。
“人生中有很多事情并非你喜欢,而是你必须要去做。” 她选择在这条“必经之路”上尽力做到最好。这份在不情愿中的坚持,反向锻造了她的韧性、逻辑与抗压能力。那些在实验室和图书馆度过的日夜,那些攻克难题后的片刻轻松,都在无声地塑造着一个未来管理者最重要的品质:在不利条件下依然把事情做好的专业素养。命运的齿轮常常在不经意间开始转动,而所有这些品质,都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被证明是她最宝贵的财富。
从工科到金融,从讲台到商海
带着工科淬炼出的理性与坚韧,尹娴婷步入了职场。她的选择再次出人意料——没有直接投身家族企业,而是走向了完全陌生的金融领域,选择了两家知名银行开始实习与工作,在银行的岁月里,她经历了另一种形态的淬炼。
“业绩没有尽头,”她这样形容银行工作的压力,“这个月完成了,即使再多,下个月还会有新的业绩。你没有高枕无忧的感觉,心一直都是悬着的。”在数字与指标的浪潮里,她学会了在压力下保持清醒,更透过金融的棱镜,看清了商业世界的运行逻辑。
然而,故事的走向再次发生了转折。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走进了对外经贸大学的校园,成为国际学院的一名辅导员。这个选择在旁人看来,与她此前的金融路径格格不入,却是她内向性格与探索欲望的一次巧妙和解。在这里,她管理的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我们学院的外交礼仪非常重要。”她说。这份工作需要的不再是完成业绩指标,而是跨文化沟通的智慧、处理突发事件的耐心,以及管理一个“小型联合国”的协调能力。对她这个“I人”而言,这是一次极致的锻炼——她不必改变自己内向的本色,却能将细腻的感知力转化为洞察人心的优势,在包容多元文化的过程中,悄然拓宽了自己的全球视野。

从银行到高校,这两段看似背道而驰的职业经历,却在尹娴婷身上完成了奇妙的融合。前者赋予她对商业本质的敬畏与承压前行的韧性;后者教会她与人相处的艺术与宏观管理的格局。当被问及为何最终选择回归企业时,她笑着又笃定地回答道:“我非常喜欢接受挑战,如果你提到这件事情有些困难,我就会非常感兴趣。”
这句轻描淡写的话,串联起了她所有“折腾”背后的内在逻辑。每一次转向,都不是随波逐流,而是一次次追随内心兴趣与挑战欲的主动选择。银行的历练让她读懂资本,高校的生涯让她理解人性。2013年,当她选择回到湖南,加入广发隆平时,所有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碎片,终于拼合成一张完整的蓝图——一个既懂商业理性,又具人文关怀的掌舵者,已经做好了准备。
在芙蓉园里,种一片春天
2013年,尹娴婷正式加入广发隆平。这个选择在外界看来是“回归”,于她却是全新的开始。摆在她面前的不是现成的康庄大道,而是一个需要从零开拓的全新赛道——产业园区运营。彼时的园区团队仅五六十人,园区管理面积也不算大,如同一艘需要重新校准航向的船只。经过数年的熟悉与积累,尹娴婷才逐渐理清治理公司的思路与方向。

真正的考验是在2017年到来的。彼时园区启动扩建工程,管理体量从6万平方米跃升至20万平方米。“在开汽车时,就不能用骑自行车的能力驾驭一台汽车。”她用这个生动的比喻形容当时面临的挑战。团队规模要从五十人扩展到近两百人,管理复杂度呈几何级数增长。那段日子,她常常工作到深夜,迫使自己快速完成从“部门管理者”到“企业掌舵者”的蜕变。
也正是在这场“压力测试”中,她独特的招商哲学逐渐成型——“用风投的眼光做招商引资”。这不仅是方法论,更是她过往所有经历的完美融合:工科训练赋予的理性分析、银行生涯培养的投资意识、高校工作锤炼的识人智慧,都在这个理念中得到充分释放。
她引进的第一个品牌“盛香亭”,当时在长沙仅有4家门店,团队年轻,模式新颖,她却从中看到了潜力。“我对人的感知能力很强,”这位曾经的“I人”已然将敏感转化为洞察力。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引进新能源车企时。2019年,当大多数人还对“造车新势力”感到陌生时,她已深入研究行业,深夜等候客户,用专业和诚意打动了小鹏汽车,后又通过口碑推荐引进了理想汽车。

2020年疫情来袭,市场陷入停滞,她却带领团队在15个月内招满15万平米空置面积。“那段时间,我们建立了完整的运营体系。”从园区人员管理到企业服务流程,她将危机转化为规范化管理的契机。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她提出了“企业管家”的概念,将服务从标准化推向个性化。
如今的尹娴婷,依然保留着选择粉白色桌椅的少女心,却在企业管理中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刚毅。“做企业会改变你的性格,”她坦言,“你需要忍受不能忍受的事情。”曾经追求高效速决的她,学会了在企业的生命长河中保持耐心:“很多事情确实需要时间。”
这种刚柔并济的特质,恰与她深耕的芙蓉区气质相契合。在她看来,这个长沙的老牌中心城区“不需要与别的地方进行比较”,而要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正如她本人不追求表面的强大,而是在每一个选择中坚持自己的节奏,最终在有限的物理空间里,创造出了无限的可能。
办公室的窗外,是她耕耘十二年的产业园区。从初入行时的青涩,到如今的从容笃定,窗外的园区,也逐步从多业并举走向专业聚焦,形成以医疗器械创新为主导,以网红食品工业为辅助,融合新能源、软件类产业的精细化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目前,广发隆平已发展成为总占地约300亩、总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的大型创业服务平台。
粉白色的办公桌静静地立在窗前,在这里,“创业者”的成长与“少女心”的底色并不冲突。在繁花似锦的时代,尹娴婷选择了一条更需耐心的路——不是创造风口,而是培育土壤;不是追逐热点,而是发现价值。正如她深耕的芙蓉区,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她也在自己的人生版图上,用一次次的选择与坚持,勾勒出一个女性创业者最动人的模样:不必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只需要成为最好的自己。
来源:芙蓉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彭诚植
编辑:李依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