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正处在新一轮深化创新的重要节点。在长沙市芙蓉区,一场以“党建引领,思政铸魂”为主题的大思政教育教研活动正有序展开。

芙蓉区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行动纲领,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创新建立“党组织书记带头上思政课”机制,推动思政教育从“课堂讲授”向“价值塑造”跨越,着力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新生态,让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青少年可感、可知、可践行的成长指南。
理念引领,让思政课“燃”起来
在思政教育的广阔天地中,芙蓉区中小学的党组织书记队伍正以全新姿态探索育人新路径,成为校园思政教育的“顶流”。
从专家把脉,到跨校研讨,从孵化“金课”,到一场覆盖全区的“党组织书记上思政课大练兵”,全区40所中小学的党组织书记化身“思政先锋”,以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让思政课绽放别样光彩。他们凭借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功底,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思政课要扎根生活、链接时代,通过‘沉浸式体验+榜样引领’的方式,以鲜活案例唤醒少年的责任感,厚植家国情怀,让强国梦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谈及思政课的总体设计,芙蓉区燕山小学党总支书记周方苗如是说。
对于思政教育,育英学校总支书记唐冬梅的经验是:“从职业体验教育到‘七色雏燕章’,从音乐思政课到‘AI+思政’的探索,我始终深耕学生思政教育,设计融合课程、描绘学生思政教育成长图谱、建强思政队伍、创作红色歌曲、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天。”

“思政课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塑造灵魂的工程。”芙蓉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期待通过党组织书记牵头、党员教师示范、家校社联动实践等举措,让思政课突破传统课堂边界,融入学生成长全场景。”
芙蓉区思政教育领域的党组织书记队伍身体力行,以教育智慧和热情为学生的思政教育开辟了新路径,为区域与学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示范。
解码“童心”,让精品课“活”起来
区域整体的思政教育理念是行动指南,具体落实到课堂上,学校思政“金课”应具有怎样的特点?要想让学生对思政课产生“价值共鸣”,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可动摇。“童言童语”如何讲述“国之大者”?“童心”又如何解码“大时代”?芙蓉区党组织书记呈现的思政“金课”就蕴含了丰富的设计巧思。
《以少年之志,燃科技强国之光》一课采用了“党员教师+两位小助教”的双主体模式,课堂从学生对小米音箱等生活科技带来的便利性感知出发,逐步扩展至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如“中国天眼”“嫦娥”揽月、“北斗”系统、“蛟龙”号等,通过故事化的方式深化学生认知,运用视频、演示、数字人等多种形式,增强代入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

在《以法为盾,守护英烈荣光》的课堂上,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英烈的荣光,激发他们对英烈的崇敬之情。课堂上,代表着学校“法治燕”的AI数字卡通人物、红领巾讲解员等角色与学生多维互动,革命文化、法治意识渐入童心。通过案例分析、小组合作、讨论辨析、生活实践等方式,学生有了丰富的动态体验,在“看到”“听到”“想到”“感受到”“学习到”了后,才更愿意去“做到”,努力成长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金课”无疑是兼具建构性、思辨性、智慧性和生命性的课堂,通过精妙设计,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极大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激发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融合创新,让大格局“立”起来
思政教育不是“独奏曲”,而是“交响乐”。芙蓉区提出构建“三维融合”育人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更广阔的社会实践之中,让大格局“立”起来,引领思政教育迈向新高度。
党建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成为芙蓉区思政教育改革的鲜明亮点。通过“红色引擎”驱动课程创新,将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教育资源,使学生深刻理解党的创新理论,增强政治认同感。
学校与社会的融合为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芙蓉区积极联动家庭、社区、场馆等社会资源,共同打造“没有围墙的思政课堂”,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区域与时代的融合是芙蓉区思政教育改革的又一重要维度。芙蓉区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深度融入教学体系,利用“读行芙蓉”地方红色资源等,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大局,厚植家国情怀、担当意识,着力培育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芙蓉花开,“育”见未来。芙蓉区积极响应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持续深化思政教育改革,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和方法,助力青少年在大思政育人生态的滋养中明辨笃行,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在仰望星空中锚定人生坐标,在脚踏实地中积蓄强国力量!
来源:长沙教研
编辑:李依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