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沙市芙蓉区东湖街道,有一所专门为阿尔茨海默症长者提供康养服务的照护中心——东湖街道阿默认知症照护中心。而在这个以老年人为服务主体的地方,却有这样一群“95后”乃至“00后”护理人员,他们用青春与专业,为认知症老人编织着温暖的“记忆港湾”。护理部主任王畅,这位逐渐从青涩学生蜕变为管理者的“95后”,用青春书写了一段关于爱与坚守的故事,在这片“记忆荒原”上浇灌出爱与尊严的花。
从“误打误撞”到扎根养老:一场青春的逆行
2017年,王畅因调剂进入民政学院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时,未曾想过这会成为她未来坚守的事业。毕业时,她曾辗转求职网站谋求一份文员的工作,却在家人“试试本行”的建议下,与阿默认知症照护中心结缘。面试当天,机构里热闹的生日会场景触动了她:“老人们围坐在一起,笑得像孩子,那种温馨感让我突然觉得,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
但现实的艰涩比想象中的更具冲击。这个从小跟着嗲嗲娭毑长大的温和妹子,在进入阿默中心后却遭遇现实重击——某天替失智老人换衣裤时,对方突然抄起拖鞋砸向她的脸。躲进洗手间痛哭的她,出来时却被另一位老人治愈——正吃着糕点的奶奶颤巍巍掰下半块递给王畅:“细妹子,你恰。”这样的经历并非少数——部分认知症患者会性情大变,出现攻击性行为。最严重的一次,她在照护老人时猝不及防被一位嗲嗲甩过耳光,委屈到近乎崩溃时,她躲在办公室痛哭,打电话向母亲哭喊“不干了”。然而擦干眼泪后,她依然端起餐盘笑着哄老人进食。“认知症长辈的伤害并非恶意,他们连自己是谁都忘记了,又怎会记得打过人?”王畅说,这份理解让她学会把委屈化作耐心。
“拥抱比药物更有力量”:在失控中寻找光芒
在照护中心,王畅经历过最惊心动魄的“电梯危机”。一位奶奶因妄想症把电梯门踢坏,将正在院内巡查的王畅困在电梯内一小时。脱困后,她并没有责怪老人,而是上楼安抚着奶奶,给了她一个轻轻的拥抱。而这个前一秒还在摔凳子的老人,突然安静地诉说往事。“她反复讲着年轻时的故事,虽然每次内容都一样,但那个瞬间,我确信我们的陪伴能超越病症。”
这样的温情时刻,成为支撑她的光。“他们或许忘记姓名,但从未失去感受爱的能力。”王畅的手机里有着成千上万条与家属的聊天记录,其中一位身在海外的子女对她说:“妈妈在家中一直不愿意让保姆帮她洗澡,在你们这里却这么配合,这就是专业的力量。”看到这条时,王畅腼腆又自豪地笑了笑,“认知症像块橡皮擦,把记忆、尊严一点点擦掉,我们要做托底的那张纸。”她一边望向老人,一边对我们说道。
从“崩溃小白”到“95后主任”:在疗愈中成长
“他们在失去记忆,但没有失去感受爱的能力,会因善意和爱而笑得天真烂漫。”王畅说,“爷爷奶奶们总是很关心我们,三餐时看着我们,经常担心我们没吃东西,二楼的左嗲嗲每次分了小点心,看到我们在旁边,总要将最大的那块分给我们。”
时光在老人家的脑海中或是定格或是倒退,却在现实中不停飞逝。几年的时间,王畅已从最年轻的楼层管家成长为护理部的主任。如今,她的团队又迎来了“00后”新鲜血液,“食物要精确配比,煮熟后用榨汁机搅拌成浆,晾到最适温度后注入鼻饲管……”在为新人们介绍照护重点时,王畅总是细之又细,令她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家属开始认可“小年轻”的工作能力,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理解这份职业的价值。“刚开始,家属每天都来‘视察’小年轻们的工作,不多久就完全放心了,忙的时候可能一周才来一两次。”王畅告诉我们。学校的知识不足以展示老年世界的真实全貌,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一入行就撞见生命陌生的另一端,“离开”似乎不是一个特别难做的决定。但是最终留在阿默记忆之家的年轻人,必然是发现了一些“身在其中才会懂得”的价值。
这份工作也让王畅对生命有了更深领悟。外公去世时,她正在北京实习,连夜从北京赶回却未能见最后一面——“当时觉得家中老人都还在,而且我还学了养老专业,能够更多地关心他们、去照顾他们,但是离别到来时却没有办法。”这份经历让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经常给家中老人打电话,用小程序远程订购老人爱吃的水果糕点。“我们阻止不了遗忘和死亡,但能守护每段时光的质量。”
阿默中心灯火通明,玻璃窗上倒映着年轻护理员与老人做手工的身影。在这里,青春与暮年相互照亮,遗忘与记忆达成和解——正如王畅常说的:“我们治愈时光,时光也治愈我们。”
来源:芙蓉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彭诚植
编辑: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