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9月26日讯(通讯员 张照 李干 李梦 曾琳)清晨五点半,龙马社区的街巷尚在沉睡,一缕熟悉的身影已开始舞动扫帚。解小林,这位从1983年便坚守岗位的清扫员,用四十多年的春秋,数不清的扫帚,超过23000小时的志愿服务,默默定义着何为“日久天长”。而在韶光社区,49岁的周曼为夜归人点亮的不只是自费安装的监控和太阳能灯,更是十四年如一日、连住院期间都未曾间断的义务剪发所汇聚的温暖心光。
解小林带领居民清理片区房前屋后垃圾
在东湖街道,这样的“凡人微光”并非孤例,而是街巷日常的底色。从解小林青丝到白发的坚守,到周曼术后重返志愿岗位的执着,再到82岁的周生端十一年如一日管理社区棋牌室的奉献,这些普通人的不普通坚持,勾勒出东湖最动人的风景线。“一件事,做久了,就成了生活。”解小林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志愿精神的真谛。在曾经垃圾遍地的将军山与红旗水库片区,他不仅亲手清扫,还自掏腰包修补道路。2022年,片区成立居民自管小组,大家一致推选解小林当组长,实现了从“无人管”到“一起管”的蜕变。
“合平先锋”志愿者在网格开展夜间巡查
这束光,同样照亮合平新村社区的夜空。那里,“合平先锋”志愿者们身着反光背心,细致巡查每个消防隐患,守护一方平安;他们化身“静音”使者,在“三考”期间为学子护航;作为贴心楼栋长,他们在每月议事会上,与物业、邻长们共解治理“烦心事”,共商社区“舒心事”。真诚的坚守,为社区绘就了和谐宜居的温情画卷。
微光成炬,终汇星河。韶光社区“好人”资源丰富:荣登“中国好人榜”的贾远满、83岁仍坚持红色宣讲的孙小红、随叫随到的“热心大姐”徐碧珊……在他们的感召下,越来越多人接过“好人接力棒”。艾沙社会服务工作站从一个人发展到六百多人的队伍,累计开展活动逾六百场,志愿精神在这里蓬勃生长。+
志愿者周曼为社区居民义务剪发十四年
这股力量的持续涌动,离不开机制的创新与平台的搭建。街道通过“党建聚合力”工程,巧妙串联起社区、高校、企业与社会组织。滨湖社区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让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棉花与蚕桑科学研究所等农业科研院所的特色阵地和专业技术与社区志愿服务实践有机融合。大学生志愿者运用所学专业特长,组织开展各类寓教于乐的农耕科普文化活动,大大提升了居民和青少年的获得感。东沙社区则与湖南农业大学深度携手,打造“先锋育苗基地”,实现社区“需求清单”与高校“服务菜单”精准对接: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共育红色基因,与资源环境学院共护绿水青山,与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共守“舌尖安全”。在“党建带团建”引领下,“文明创建”志愿品牌愈发闪亮,仅卫生大扫除一项便集结志愿者110余名,清理家园,传播文明。每年雷锋纪念日,农大学子的“志愿红”更是活跃在清理环境、宣传分类、保养历史设施的一线,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聚焦高校需求,志愿者通过交通疏导、安全护航、反诈宣传等举措,为师生和家长提供全链条、精细化服务,为开学季“减负”
青春力量,是这片志愿热土上最富活力的源泉。每年开学季,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迎新点周边,东湖街道的志愿者们全员出动,一句句耐心的指引,一次次热情的帮助,让外地家长李先生由衷感叹:“从地铁口出来到学校报到点,一路都有指引,让我们外地来的家长感到特别温暖。”在滨湖社区党群活动室,植物科技学院的学生躬身俯首,传授养护技巧,居民王大爷捧着刚栽好的盆栽笑逐颜开:“回去就把蔫了的吊兰救活!”浏阳河畔,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女子学院的志愿者们开展清河净滩行动,用青春守护母亲河。
青年志愿者在中药标本园为青少年讲解草本知识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个社区到整个街道,从解小龙的扫帚到周曼的推子,从“合平先锋”的巡逻到校社联动的“红流”,志愿精神如同浏阳河水,绵延不绝,浸润着东湖的每一寸土地。这绵延的暖流,源自凡人善举的点滴汇聚,成于机制创新的持续赋能,更在代代相传的青春接力中,书写着新时代雷锋故事的生动篇章,筑起一座充满温情与力量的文明暖城。
来源:芙蓉区东湖街道办事处
作者:张照 李干 李梦 罗慧
编辑:李依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