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长沙,已经正式入冬,凛冽的寒风迎面吹来。
在芙蓉区湘雅二医院附近,求医者络绎不绝,人群中一抹红格外耀眼。他们穿着红马甲,或疏导交通,或耐心细致地引导就诊患者和家属正确就医。一旁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也有雷锋志愿者值守,协助就医群众完成行李寄存、自助打印等事宜……旁人眼中,多数雷锋志愿者已经满头白发,年入古稀,但面对志愿工作,他们干劲十足,仿佛重返年轻。
他们是就医路上的守护者——“医路相伴”雷锋志愿者。
忙碌
目前已累计服务群众6万余人
“长沙好人”、“医路相伴”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艺新村社区服务队队长成述英今年75岁了,她的一天通常要从早晨5点开始。
给瘫痪在床的丈夫做好一天的饭菜,安排好丈夫要吃的药,成述英会赶在6点半之前出门,乘坐701路转202路公交车前往“医路相伴”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样能确保7点半的早班不迟到。这样忙碌的快节奏生活,一直持续到几个月前成述英的丈夫离开人世。
成述英(左二)与其他“医路相伴”专职志愿者的合影
2021年,芙蓉区文艺路街道计划联合辖区党员、退休医护人员、城管志愿者成立“医路相伴”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退休后坚持学雷锋志愿服务数十年的成述英得知消息后积极响应,如愿成为了35名专职志愿者中的一员。
就医指引、交通劝导、帮助就医群众……按照成述英的话说,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医路相伴”雷锋志愿者一定不遗余力地做好。“有一些外地人在医院做完检查后赶着回家办事,但有时候取检查单要几天之后,他们便找到我们帮忙取片然后邮寄给本人,将心比心,如果我们碰到这样的困难,肯定也希望有人能帮助我们。”成述英说道。
忙忙碌碌了一上午,成述英终于回到了站里,准备交班事宜。文明实践站面积不大,但也“五脏俱全”,内设充电宝、雨伞、自助打印机等便民资源,还能免费借用轮椅、免费储存物品等,为市外、省外来长就医患者提供贴心、暖心的服务。
提及自己坚持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初衷,成述英的回答简单又纯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即便退休也要努力发挥余热,将热情灌注到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上,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很多时候,成述英比自己帮助的就医群众年纪还大,但是她丝毫没有觉得苦觉得累过,反而觉得更有动力坚持下去。她说:“大家的一声‘谢谢’便是对我们最好的肯定,我们不为名也不为利,就是希望就医群众能在这个城市感受到一份温暖。”
相似的回答,也出现在退伍老兵、“医路相伴”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南元宫社区服务队队长葛志强的口中。
今年67岁的葛志强在战场上受过重伤,如今一到阴雨天,左臂还会隐隐作痛。他曾经下过决心,“能从战场上捡回一条命,活了下来,就要为国家为社会做一辈子的贡献。”后来,得知街道要组建一支“医路相伴”雷锋志愿者队伍,葛志强第一个报了名。
“有一次,我跟另外一位志愿者看到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一个人到医院来做复查,走一段路就要休息一下,我们主动拿出服务站的轮椅,推着她去做完检查,随后又把老人送到公交车站扶着她上车坐好,老人还掏着口袋要付钱,我们连忙告诉她不用给钱,雷锋志愿者就是为大家服务的。”葛志强表示,自己现在还记得那位娭毑对我们的工作表达的肯定与感激,正是这些每天发生在“医路相伴”雷锋志愿者服务站的小事,让他更加坚定地秉持“把雷锋作为榜样,做现代活雷锋,让雷锋精神在我们党员志愿者身上发光”的信念。
志愿者将行动不便的病患送上车
据悉,3年多以来,35名专职志愿者全年无休,每日坚持轮流在医院周边驻守值班,风雨无阻,为前来就医的群众提供挂号咨询、打印复印、物品寄存、停车指引等12项便民服务。他们的值班时间从早上7时30分到晚上6时,比医院作息还提前半小时上班、推迟半小时下班,目前已累计服务6万余人。
暖心
感人故事汇聚成16本雷锋日记
成述英为寄存行李的就医群众登记信息
中午时分,三位有着外地口音的中年人来到“医路相伴”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寄存行李。成述英又赶忙拿出登记簿,女子登记好信息后写下:“感谢阿姨热心借给我们轮椅,让我们免费寄存行李,希望今后我们也能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这是每天数十条记录中的一条。文明实践站的日记,最初只是求助者信息登记簿。后来,一些受到帮助的患者及家属开始留言,志愿者偶尔也写下几句感触。不知不觉,登记簿内容开始丰富,渐渐变成了一本本日记。
“医路相伴”志愿者全程陪护邹英完成检查
“对抗病魔的时光艰苦难熬,希望在你害怕时,能给你们些许勇气和力量;在你失意时,能帮你们重拾信心与希望。”翻开今年3月18日“医路相伴”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日记,看到了当天值班的志愿者肖冬英留下的这两句话。
在肖冬英的讲述中,我们获悉了这个暖心的故事。
3月17日,“医路相伴”雷锋志愿者接到一位患者家属求助:妹妹邹英身患癌症、左腿截肢,18日上午必须到医院核磁共振室做检查,但他家里有急事,当天必须回去,没法陪在这里,恳请志愿者帮忙。雷锋志愿者们当即答应了下来。
18日上午10时,天空下起大雨,寒气袭人,雷锋志愿者肖冬英、罗定珍、刘建安冒雨赶到湘雅二医院内科楼接人。看到大家,坐在轮椅上的邹英脸上写满感激,细声地道着谢。
3位雷锋志愿者,有推轮椅的、有打伞的,带着邹英前去挂号、缴费、辅检、陪检,像照顾自己的亲人一样细声鼓励安慰。中午检查结束后,大家又细心地将邹英送回病房。近两个小时的全程陪护,3位年过六旬的雷锋志愿者甚至来不及喝一口水,腰站酸了,腿站疼了,可笑容始终挂在她们脸上。“真的感谢大家,没有你们,我一个人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说完,邹英眼角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3年多来,在这个叫做“医路相伴”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小屋里,这样的登记簿已经累积了16本。志愿者们把这些叫做“雷锋日记”。这日记里,记录下便是省内外患者及其家属,奔赴数百乃至上千里路来湘雅二医院求医时,被这群雷锋志愿者温暖的故事。
鼓舞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队伍
复兴街,这条位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附近布满商店的小巷,以前,这里几乎每家店都占道经营,处处有人吆喝揽客,成为老百姓就医路上的堵点。如今,走在南元宫巷,发现占道经营消失了,吆喝声没有了,二十多家门店挂上了“爱心门店”和“党员先锋门店”的标识牌。行人口渴了,进来有热水喝;累了,可以歇歇脚;手机没电了,能够免费充电……
如今,复兴街上到处都是爱心门店
文明实践站旁的复兴街53号,57岁的张国胜在此经营着一家“心乐宾馆”,这里入住得最多的就是来医院看病的患者及家属,有时一住就是十来天。2021年9月,因为病人的一句“洗衣服不方便,希望能得到帮助”,让张国胜心生触动。于是他决定提供免费洗衣服务,给病人提供便利。
为了方便指引,他的门口还贴上了一块“爱心洗衣房”的红色标识牌。“现在,有需求的群众看到这块标识牌,就会主动上门询问。”张国胜说:“在站里登记好缘由、衣物成分、件数等基础信息,就能来宾馆免费洗衣。现在每周基本上接待10来位群众。”有时候免费洗衣的需求大,为了区分清楚每件衣服的主人,张国胜就会用手机拍照留存,避免混淆。
在建立“医路相伴”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后,为了吸纳医院周边更多商家投身学雷锋志愿服务,文艺路街道积极发挥党员引领作用,建立了‘以服务换服务’的‘双向闭环’学雷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爱心也“加盟”,越来越多和心乐宾馆一样的门店,加入到了学雷锋志愿服务中,为就医人群提供“爱心午餐”、“爱心洗衣房”、“爱心厨房”、“爱心医疗包”等10多种便民服务。
王湘莲与其他退休医务工作者定期开展义诊
今年76岁的王湘莲也是“医路相伴”雷锋志愿者中的一员,2003年从湘雅二医院退休后,王湘莲依然照常“上班”,与一群同样醉心于公益事业的退休同行一起继续发挥余热。
2006年,王湘莲在长沙市芙蓉区文艺路街道南元宫社区的指导帮助下,成立了南元宫志愿服务医务队,之后还加入了“医路相伴”雷锋志愿者队伍。她带领医院的专家教授,重新穿上神圣的白大褂,把“志愿者”的胸牌佩戴在胸前,与一群同样致力于公益事业的退休同行们成立“义诊队”,自愿为居民群众义诊,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服务周边社区的居民,为他们送医、送去关爱、送温暖。
王湘莲说,“讲授卫生常识、看病、问诊、无偿送药是我们的日常工作,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在帮助别人的同时,王湘莲也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雷锋志愿者队伍,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也更加形式多样,街道7个社区建立了雷锋志愿者分队,注册志愿者总人数达7332人,形成了浓厚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氛围。
记者手记:跟着“医路相伴”雷锋志愿者忙碌的一天是辛苦的,天寒地冻,冷风刺骨,但志愿者们仍然干劲十足,热心面对每一位寻求帮助的求医者。成述英娭毑跟我讲起他们的故事时总是滔滔不绝,让我感受到他们始终保持热情和激情,努力将更多温暖和感动带给他人。成娭毑是“医路相伴”雷锋志愿服务队的“发言人”,也是千千万万老年雷锋志愿者的代表。这些银发志愿者们,发挥余热、老有所为,是积极老龄化的践行者;奉献社会、不求回报,是正能量的传递者。他们,是一面旗帜、一座灯塔,值得我们敬仰,更值得我们学习!
来源:芙蓉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柴舟
编辑: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