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寒意渐起,东湖公园内却是热火朝天,一派忙碌。粼粼波光,“杉”水如画,红绿交错的水杉倒映湖面,工人们正加快建设收尾工作。芙蓉区坚决贯彻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协同推进环境治理与民生保障,仅用两年时间,让东湖实现由“浊”转“清”的华丽蜕变。
东湖的历史,据传可追溯至五代十国时期,马楚政权为修筑常丰县城,在姚托一带大量取土烧砖,取土遗留大坑积水形成一片近30公顷的湖面,因其地处长沙城东城门外,得名东湖。1966年,为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东湖被改建为渔场,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缺乏管理维护、水体流动性降低、泥沙淤积以及周边居民生活污水直排等问题,让东湖的水环境日益恶化,一度沦为劣Ⅴ类水体。
随着《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落地实施,“加强芙蓉区辖区内湖泊水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和完善雨污分流管网建设”被明确写入芙蓉区环境风险防控要求。芙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陆续出台隆平片区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品位提升相关规划,采取“补短板、提质量、问需求”三步走策略,累计投资7.48亿余元,全力打好东湖水环境治理翻身仗。
发挥系统治理优势,形成政府引领逐“绿”合力
芙蓉区打破只有生态环境部门履行环保职责的旧观念,聚焦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多部门协同推进东湖平片区雨污分流综合治理。全面实施雨污分流。新建污水管网4413米,完成姚托撇洪渠雨污分流改造,封堵沿线污水排口及渗漏点位十余处,采用混凝土矩形管涵封闭明渠1498米,畅通雨季泄洪通道,彻底阻断周边居民生活污水排湖,消除雨季污水溢流及混排情况。畅通生态补水通道。全面调查汇水区地势走向、管网布局以及水源水质,科学分析生态流量需求,增设撇洪渠、闸门及联通管涵,打通泉坝水库补水渠道,基本实现全年水体整体更新4次以上的补水目标,东湖水质恶化趋势得到根本扭转。科学打造海绵城市。坚持防洪排涝优先、自然与人工途径相结合的原则,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依托东湖及沿湖湿地打造“收集、滞留过滤、生态净化”三级雨水收集系统,可充分受纳周边雨水并进行预处理与初步净化,净化后的雨水可通过回用系统用于景观绿化或直接作为东湖补水来源。
厚植绿色更新理念,构建协同向“新”格局
近年来,芙蓉区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修复与城市亮化更新有机融合,协同推进环境改善与城市更新。用好成功经验。认真梳理2021年“清清芙蓉”廉洁文化主题公园建设经验,在水生态修复治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用好现有自然景观,顺势推进公园建设,以绿色动能助力城市更新与片区品质升级。精准研判现状。制定“由下至上,由水到陆”的湖库岸线综合治理方案,详细开展水质分析,锁定氨氮、总氮等主要污染因子,开展底泥分析,排除重金属及其他严重污染。采取截污控源、底泥清淤、基底改良措施降低水体直接污染。依托清淤调整湖底高差,构建自北向南自流水系,在流动条件不佳处增设5处曝气设施,长效提升自净能力。做优社会效应。以人为本,持续做优环境治理成果转化后半篇文章,在公园规划建设中综合考量区划定位以及群众需求,各功能节点按需分散布置,公园设有智创水湾、魅力都港、生态湖厅等区域,为周边群众提供学习交流、垂钓、观景、休闲以及桑果采摘体验等多元化活游玩所,融合自然景观设置亲水平台、凌波栈桥、阳光草坪等丰富活动场地,搭建起亲近自然的互动平台,切实将环境改善的成果转化为群众生活的体验,进一步提升生态治理的群众获得感与满意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建设新时代美丽城市。芙蓉区将以“三线一单”分区管控要求为指引,加快补齐区域环境短板弱项,持续融合城市更新与环境治理,做优做精群众身边美丽,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书写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的答卷。
来源:长沙市生态环境局芙蓉分局
作者:刘岱林
编辑: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