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沙市芙蓉区东湖街道龙马社区丰润小区,有这么一位普通人家的好儿媳名叫黄哲芳。多年来,她像亲生女儿般悉心照顾丈夫的养父、养母。每当提起黄哲芳,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都是交口夸赞,夸她是一个孝顺善良、乐观积极的人。
痴呆婆婆频走失,媳妇出门多次寻
黄哲芳的婆婆张兰英从2014年开始,性格突然变得有些古怪,在外面时常与人发生争执,吵架的理由却总是让人觉得不可理喻。更糟的是,不到两年时间,婆婆就忘记了回家的路和熟悉的亲朋好友,甚至连朝夕相处的亲人也好像从脑袋里“抹”去。实际上,这个时候婆婆已经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
为了了解婆婆的病,黄哲芳到处咨询请教,她得知像婆婆这样的痴呆老人,住在养老机构会被采取很严格的控制措施,因为他们精力相对较旺盛,有着一定的“破坏力”。对这样的情况了解得越多,黄哲芳就越发心痛不已,想起婆婆曾经是那么体面、幸福的一个人,她发誓绝不允许让这样的情况发生。
说一不二,简单收拾之后,黄哲芳就和丈夫、儿子一起搬到公公、婆婆所住的不到80平方米的家中,全方位照顾起婆婆。
这些年,婆婆的记忆好似停留在儿时,嘴里时刻念叨着要回家见父母,然而婆婆的父母早已去世,黄哲芳只能像哄小孩子一样哄着婆婆,可即便这样,婆婆稍不注意还是会离家出走,最远的一次坐公交到了井湾子……黄哲芳为了不让婆婆跑出去或走丢找不到人,想尽了各种法子——她制作写有家人电话的牌子,给婆婆携带有电话的手环和定位器,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牌子、定位器挂在身上没有,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检查定位器有没有电,她还在门上贴上醒目的提示语:挂牌子、反锁门、戴定位手表,提醒家人们时刻注意。
这样的事情看似虽小,但却每天让黄哲芳神经紧绷,日复一日地牵肠挂肚。即便这样,她也毫无怨言,每天尽心尽力地承担起照顾婆婆的责任,维系着家庭,用爱驱散阴霾。
养母胜似亲母,照顾婆婆如亲娘
黄哲芳是湖南省农科院子弟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丈夫因工作需要经常出差,公公已年近九旬,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党员,由于患癌症动手术后身体状况也大不如以前,家庭情况很是特殊。
事实上,黄哲芳的公公婆婆,都只是丈夫的养父母。自从1999年与丈夫结婚以来,黄哲芳和丈夫却始终视养父母为亲生父母,悉心照顾,如亲父母一般,尽孝道、献真情。
黄哲芳(右)十年如一日照顾婆婆。
“曾经我也考虑过请保姆来照顾公公和婆婆,但是患有老年痴呆的婆婆根本无法接受陌生保姆。”黄哲芳说道,因为雇请保姆这条路“行不通”,他只能以自己的肩膀扛起照顾家庭的重担。每日即使工作再忙,黄哲芳只要下班后,都是一边照看婆婆,一边做家务,十年的时间,她无一句怨言。为了有更多时间更好地照顾公公、婆婆,这么多年来,黄哲芳连寒暑假都没有出过远门,每次回娘家看完自己的父母,也不敢长时间停留,匆匆忙忙赶回家。
20多年来,一家人相互包容、相互理解,任何事情都互相考虑,为对方着想,从没拌过嘴,更未起过任何争执。黄哲芳仁爱孝亲的孝举,更是让家庭氛围更温馨、更和谐,一家人相亲相爱,生活也更幸福。
闺女般好儿媳,自学技能为婆婆
随着老年痴呆越来越严重,婆婆的病情越来越复杂,慢慢地发展到生活难以自理,大小便失禁,智商就像一两岁的孩子,身边时时刻刻离不开人。为了更科学地照顾婆婆,黄哲芳不断自学医学、按摩、菜谱等技能,帮助婆婆控制病情,照料他的生活起居。
黄哲芳非常注意饮食,每天都会为婆婆单独准备饭菜,将猪肉或鸡胸脯肉剁成肉泥,制成肉丸,再把蔬菜切碎,单独炖煮。有一天,家里只有黄哲芳和公公婆婆一起吃晚饭,她像平常一样吃完饭去厨房打扫卫生,突然听到公公惊惶地大叫:“老婆子,你怎么了?”她跑出来一看,婆婆瘫坐在沙发上,脸上表情痛苦,翻白眼状,四肢抽搐。看到桌上未吃完的馒头,黄哲芳心想可能是馒头噎住了,于是立马采取海姆立克救治法。当时婆婆已经不能站立了,加上穿的衣服较多,操作了几次,不见任何起色,反而陷入了昏迷。眼看拨打120也来不及,黄哲芳赶紧把婆婆放在地上进行心肺复苏急救,经过多次按压之后,婆婆的脸上总算有了些血色。她继续将婆婆扶起来,不断用力拍打背部,婆婆吐一块黄豆般大小的馒头,慢慢地缓过了神。
“照顾婆婆这么久了,各方面的知识都了解、学习了一些,不仅是急救、饮食的知识,我还学习了护理方面的知识。”黄哲芳想起这件事,庆幸地说道:“幸亏我学了急救技能,在关键时刻派上了用场!”经过这件事之后,黄哲芳对婆婆的日常饮食更加注意了,在平时也会有意无意地学习各个方面的知识,照顾起来也更加精心、用心、细心。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作为“70”后,黄哲芳不仅是芙蓉区优秀教师,更是“长沙好人”,是人们心中爱老、敬老、孝老的“好媳妇”。多年来,黄哲芳从生活的小事做起,从细微之处关心照顾公公婆婆,尽一切努力让老人开心健康,让二老对生活充满期望,她用执着、坚韧、善良,诠释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用无言的行动书写着动人的亲情故事。
来源:芙蓉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张嘉倪
编辑: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