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云:稻田中耕勤除草,农家五月人倍忙。从辛劳低效的人工拔草,到高效精准的化学防控,再到健康无害的绿色防控,我国的杂草防控技术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且在不断改良向前的征程上马不停蹄。在这条道路上,有一个身影,始终迈着坚定的步伐,不惧困难、无畏险阻,只为找到更好的方式防控草害,让农作物健康生长,让农民享受丰收喜悦,让百姓吃上更安心的饭菜,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杂草防控专家柏连阳。
年少立志:高效除草,让农民年年丰收
1967年12月,柏连阳出生于祁阳的一个小山村,从小就跟着父亲干农活。经历过每天放学后下田徒手拔草的疲惫,目睹过因病虫草害暴发导致颗粒无收后全家人的心酸,体会过喷上小小一瓶盖农药就能挽回成片田地收成的喜悦,年少的他在心中立下志向:“一定要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来提高农业病虫草害的防治技术,让农民年年丰收!”
带着这份情怀和愿景,他比身边的同龄人更加努力。凭借着惊人的天赋和努力,1984年,年仅16岁的柏连阳就考上了大学。分数超出重点本科录取线的他成功被湖南农学院(现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录取。四年大学生涯,他利用一切机会将理论付诸实践,经常往农科院实践基地跑,在实践当中去找寻答案。1988年大学毕业,他如愿以偿被分配至湖南农科院植保所工作。“少时梦想终成真,心情是十分高兴、激动的。”柏连阳坦言。
革命性突破:旱地除草剂在水田大显身手
我国农药工业尤其除草剂研发起步较晚,直到2007年才出现第一款自主创制的除草剂。水田除草剂的匮乏让我国稻农难以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于是柏连阳的首个目标便是找到适用于水田的除草剂。
寻找的过程不容易,他尝试将已开发的旱地除草剂应用到水田中,这样做确实有优异的除草效果,但同时对水稻幼苗也产生了严重的药害,近乎绝收。在杂草老专家李璞研究员的影响下,柏连阳不断思考、尝试,带领科研小组从施药剂量、施用时间、喷施方式等多种角度改进优化,最终发现乙草胺等旱地除草剂由传统茎叶喷雾法改为拌土撒施,有效避免了对水稻的药害,突破了以往旱地除草剂不能用于水田的认知禁锢。柏连阳为了加速推进成果落地与技术推广,他想了很多办法,下乡办点,创办公司,还创新采用“大学生实习+示范”的推广模式,教大学生掌握使用技术后,配发除草剂产品回家乡示范应用,产品和技术很快推广至全省、全国。
柏连阳还带领团队继续攻关,目前已研发出稻田“抑芽-控长”的绿色控草技术与产品,通过施控草有机肥,可实现移栽稻田化学除草剂的零使用。但他又向成本更低、操作性和推广性更强的“淹水控草”技术进军。在持续推进科研的同时,柏连阳带领团队投身实践,通过产学研一体化为农业产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2020年5月,南县稻虾米产业研究院成立,由柏连阳任院长,专题从事南县稻虾米专用品种培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等研究,目前研究院成果初显,命名为“南县稻虾香1号”“南县稻虾1号”的新品系已进入湖南省区域试验。
2021年4月,株洲市渌口区龙门镇果田村,柏连阳院士创新团队渌口工作室成立,渌口区将重点围绕低镉水稻试验示范、稻田土壤环境提质、水稻绿色高效丰产栽培等关键环节,与柏连阳院士团队展开3年产学研深度合作。
其团队还在长沙选取4个点,通过提供一条龙技术服务,助力打造超过4000亩高标准农田……
“未来,我们将不断深入研究,以实现粮食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有机统一,同时将成本降下来,让科研成果被千千万万的农民所使用,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作贡献,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柏连阳说。
院士寄语
科学发展到今天,每一个分支领域都已经很专业,解决问题的难度和高度都在不断攀升,一定要交叉合作才能真正做出成就,帮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
来源:隆平高科技园
编辑: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