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晚,长沙音乐厅旋律飞扬、掌声雷动。一场精彩纷呈的新年音乐会,让人们提前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重温了长沙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场音乐盛宴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岳麓书院》。它由中国爱乐乐团和长沙交响乐团联袂演出,是目前国内交响乐创作中最长、最宏大的作品之一。乐团四管编制,加上合唱,舞台上共有250多人,可谓“形、史、情、音、典”交汇融合的大手笔和大制作。
整场演出,组曲分为“千秋文脉”“一院弦歌”“百年风华”“十年丰碑”“时代之光”五大篇章,将岳麓书院的历史文脉和精神气息展现得淋漓尽致。
为什么叫《岳麓书院》?为什么要突出实事求是?为什么长沙每年都要举办新年音乐会?循着激扬和柔和的旋律,人们拿着“放大镜”搜索相关信息,追寻着心中好奇的答案。
众所周知,岳麓书院是长沙的重要地标。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伴随了中国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它贯通了历史传统与现代元素,具有旺盛的文化生命力。这里既是湖湘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也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策源地。
公元976年,岳麓书院正式建立。此后,很多著名学者都到岳麓书院讲过学。其中,最著名的是1167年的“朱张会讲”。朱张会讲影响之大无需赘言。据说,当时,很多学者从四面八方赶来听讲。一时间,人潮涌动,以致“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 由此可见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向心力。
到了1917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迁入岳麓书院办学。怀揣实业报国梦想的校长宾步程,手书“实事求是”悬挂于岳麓书院讲堂。他将其作为校训,引导学生从事实出发,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20世纪初,青年毛泽东曾寄居岳麓书院。他从寓所推开窗,就能看到讲堂檐前那块“实事求是”的匾额。“实事求是”也成为毛主席日后寻求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1941年,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第一次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实事求是作了深刻的、科学的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943年,毛泽东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写“实事求是”校训,后来给《七大纪念册》的题词又写到“实事求是,力戒空谈”。实事求是逐渐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和精髓。1945年,党的七大将实事求是写入党章。从此,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以确立。
从湘江之畔到延水河畔,从岳麓书院到延安窑洞,经过风雨如晦的岁月和英勇悲壮的探索,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正确道路,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正确道路。
于历史的维度来说,坚持实事求是,正是我们国家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重要原因。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湘考察,专程来到湖南大学,来到岳麓书院,作出岳麓书院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要策源地的重要论述。总书记把岳麓书院的历史地位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赋予了岳麓书院新的时代定位。其内涵之丰富,意义之重大,影响之深远,自不待言。
本次音乐会,交响组曲以千年书院为依托,融合麓山湘水、橘子洲爱晚亭等人文景观,承载具象化的“实事求是”音乐意符,既有独特的地域性,又有时代的人文共鸣感。可以说,这是举旗帜、展形象、兴文化的文艺创新。“文化地标”+“历史故事”+“音乐旋律”+“舞台表演”,多种元素有机融合,让我们看到了文艺的力量,也看到了长沙文化的光明前景。
长沙,最鲜明的个性就在于文化,历经三千年,城名、城址不变,素有“屈贾之乡”“楚汉名城”“潇湘洙泗”之美誉;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媒体艺术之都”和东亚文化之都等金色名片都为之作注。马王堆汉墓、四羊方尊、三国吴简、岳麓书院、铜官窑……都是代表长沙的文化符号。
事实上,每座城市都是独一无二的。每座城市都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质和个性。这也决定着,每座城市都有可拍可写、可歌可赞、可书可颂之处。坐拥深厚文化底蕴的长沙,更应推出彰显自己城市形象的文艺作品。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老舍笔下的北平、孙犁笔下的白洋淀、路遥笔下的黄土地,已经成为一代代中国人心中永恒经典。这实际上已经充分说明好的文艺作品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以及区域特色的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点睛作用。
如果说城市是一座博物馆,那文艺作品便是闪亮的藏品;如果说城市是段优美的旋律,那文艺作品便是跳动的音符;如果说城市是款款北上的湘江,那文艺作品便是一路灵动的浪花。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就是城市最好的原生广告。它们像一个个生动的注脚,诠释着城市的内涵和底蕴。创作塑造一部深入人心、将城市形象印刻在人们脑海中的文艺作品,既是展现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使命责任,也是城市在现代化过程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有的创新尝试。
好的文艺作品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它需要沉下心来搞创作,也需要文化政策的扶持,还需要不遗余力提升市民的品味,更需要给“心在此区域”者更多“露脸”的机会。这些年,因为一部剧、一本书或一首歌而让城市登上热搜、成为网红的例子不一而足。如果说,经济是物质基础,抓经济就要抓项目、抓项目才能促发展,那么兴文艺、扬文化就是不可或缺的长期重大项目。
今天的长沙,文艺氛围日渐浓厚。李自健在长沙办了美术馆,谢子龙在长沙建了影像馆,朱训德、雷宜锌在长沙的工作室也很有名气。此外,还有很多学校都成立了自己的艺术团体。诸如,“三馆一厅”和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等,也成了长沙的标志性文化建筑。这些年,作为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的长沙每年都会举办新年音乐会,并且有了以自己城市命名的交响乐团。这既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满足了开放交流的需要。国内外各地的实践也证明,一个地方艺术氛围越浓郁,拥有越多代表性的文艺团体和艺术人才,就越能促进对外交流和开放。
新年音乐会是温暖人心的新年序曲,是伟大事业的奋进号角,是团结奋进的时代强音。我们期待,未来,能够有越来越多长沙文艺作品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扛鼎之作,记录长沙的“城市印记”,讲述长沙的“城市故事”,彰显长沙的“城市风采”,呈现更多艺术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来源:长沙发布
编辑: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