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中国大地迎来了最富饶的丰收。
近日,浏阳市淳口镇山田村巨型稻开始收割。这片20余亩的巨型稻平均身高超过2米,稻穗长30多厘米。根据测算,巨型稻每亩产量预计在750公斤左右。“禾下乘凉梦”已成为现实。
9月13日,全国耐盐碱地稻米全产业链成果发布会在长沙举行。15名与会农业专家、企业代表宣读了耐盐碱稻米产业发展《湘江宣言》,倡议立足湖南,通过科技赋能,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湖南力量。
9月23日,农历秋分,我国迎来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芙蓉国里,“隆平芯谷”也迎来了丰收季节。
一
一粒粒种子看似不起眼,却可以“种出”千亿元大产业,“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种业,是端牢中国饭碗的根源和基石,是农业的“芯片”。
前不久,长沙市提出“到2030年初步建成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在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提到“芙蓉区块释放现代种业优势,加快建设长沙·中国隆平芯谷”。
沿着人民东路跨过浏阳河大桥,沿途可以看到外形酷似金种子的隆平水稻博物馆、全球种业十强的隆平高科总部基地等“地标”。
位于芙蓉区的隆平高科技园,整体占地18平方公里。隆平高科技园原名为马坡岭农业高科技园,诞生于1997年,是长沙最老的园区之一。2000年10月,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同意、科技部批准,更名为“隆平高科技园”,成为全国唯一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高科技园区。
2013年,面对种子大量依赖进口的现状,出于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担忧,袁隆平大声疾呼:在长沙打造一个“种业硅谷”,做大做强中国种业。他将希望寄托在隆平高科技园,为园区题词:“长沙·中国隆平种业硅谷”。
水稻育种无可替代的核心技术,全国第一个油菜“双低”优质品种,首次突破辣椒人工杂交规模制种技术,攻克鱼类种间生殖隔离重大关键技术难关……多年来,这里种业创新成果喷涌而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历经十载,隆平高科技园已成为中国生物育种尖端人才及企业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育种创新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二
2023年6月,长沙地铁6号线一列打上“一粒种子 改变世界”标记的主题列车缓缓驶出,开往“隆平芯谷”。
“一粒种子 改变世界”主题列车。隆平高科技园管委会供图
抬眼看去,最为显眼的车窗上,写满“油菜院士”官春云、“养猪院士”印遇龙、“辣椒院士”邹学校、“茶叶院士”刘仲华、“水稻院士”柏连阳、“柑橘院士”单杨等“院士天团”的介绍;在车厢连接处,园区重点建设规划的芙蓉丰兴产业园、隆平创新中心、隆平生物种业产业园、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等种业产业基地,也逐一介绍,还可扫码“深读”。
“隆平芯谷”所在的隆平片区,正成为科创自贸新前线、产城融合新典范、生态宜居新标杆。2023年上半年,隆平片区新增两个国家级创新平台,重点项目完成投资完成率达64.5%。在特色产业生物育种方面,1-6月实现种业规上企业产值(营收)36.7亿元,同比增长47.9%。
通过明晰定位、打造产业集群、搭建创新平台、筑牢人才高地等举措,“隆平芯谷”悄然长大。
明晰定位,打造“一园六镇多基地”。
早在2019年,园区就发布了以“一园”为核心区,以“六镇”为拓展区,以“多基地”为辐射区的发展规划。“一园”,即隆平高科技园,打造国际一流的现代种业新城;“六镇”即长沙县春华镇、路口镇、高桥镇、金井镇、开慧镇、福临镇,打造集休闲旅游、农业科普、种业文化等于一体的现代种业小镇群;“多基地”即多个省内基地、国内基地、国外基地。
补链强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隆平生物种业产业园、隆平创新中心、华智生物种业总部基地和标准化小镇等重点工程,助推产业集群化发展。截至2023年7月,隆平高科技园聚集种业产业链企业达369家。
隆平生物种业产业园项目一期刚刚完成,就吸引了佳和农牧、金健种业、绿叶生物等70多家企业抢先入驻,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湖南生猪大数据工程中心也先后入驻。
隆平创新中心项目鸟瞰效果图。隆平高科技园管委会供图
隆平创新中心距地铁6号线东湖站仅800米,现已建成5栋企业总部楼及研发楼。1号栋入驻有隆平高科技园管委会、税务分局、企业服务中心,2号栋打造为数字经济企业总部集群,4号栋打造为大健康产业集群,5号栋为高品质研发楼,3号栋为商业配套楼。
华智生物国家分子育种中心,外形像一只振翅的雄鹰。目前,华智生物已研发40余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液相芯片,覆盖作物、畜禽、水产等不同物种的多个领域。
芙蓉标准化小镇是全国首个标准化产业集聚区,由芙蓉区政府、隆平高科技园管委会和长沙市标准化协会联手打造,探索开辟“实验室+协会+院校+公司”建设模式,打造一站式标准化服务平台。
搭建创新平台,多点聚力打造高地。
作为“隆平芯谷”核心区,隆平高科技园现有种业国家级创新平台9个,占全省69%;省级及以上农业类科研院校20家,占全省77%。
2022年3月,在一个生机勃勃的春日,瞄准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种业实验室——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集中开工。当前,农大农科院片区主体土建工程即将完成建设,隆平片区隆平生物种业产业园已投入使用,以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为核心的“4+1”功能布局(4个公共创新平台和1个品种创制与成果转化中心)基本成型。
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效果图。隆平高科技园管委会供图
走进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的高通量分子育种实验室,这里没有大棚,也没有田间地头农民忙碌的身影,只有一台台不停运行的高通量分型、检测、测序设备。
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实力堪称首屈一指: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我国农业领域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为15亿亩盐碱地利用科技赋能……目前,该中心已形成“2+8”的创新研发基本架构:“2”即提供2个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分子育种、生物智能大数据;“8”即包括水稻、油菜、蔬菜、油茶、茶树、水产、畜禽、中草药等8个专业研究中心。
识别二维码,了解更多。
建好队伍,筑牢人才高地。
目前,隆平高科技园除院士团队外,还有2500多名副高以上专家,创新实力雄厚。“我们将大力引育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提升创新驱动力。”隆平高科技园党工委书记谭雄伟介绍,园区将大力实施“五个一”人才建设工程,通过建立“一套体系”、制定“一套政策”、搭建“一个智库”、打造“一个基地”、举办“一系列活动”,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汇聚“隆平芯谷”。
园区坚持优化人才服务,兑现人才奖补政策40多项,开设人才子女就学、就医等绿色通道。此外,还争取省人社厅支持,将全省作物种业产业高级职称评审认定权限下放园区,畅通职称评审通道,为产业链人才提供精准人才评价服务。
7月28日,隆平高科技园首批19名种业青年人才获表彰。长沙晚报通讯员 吴佩供图
三
“隆平芯谷”不仅仅局限于现有成果,它以更加宏大的视角审视自身,不断寻求突破与创新。
五大种业子链齐发力。
建园以来,隆平高科技园围绕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花草、微生物、种业服务五大领域,构建了“总部+基地”“核心+配套”的全产业链条。
作为五大种业子链中的“长子”,农作物产业链拥有种业企业70多家,其中:隆平高科已成长为中国种业第一、全球前九的种业企业,并连续入选福布斯“全球最具创新力成长型企业”、国家水稻强优势和玉米补短板阵型企业;湘研种业入选国家蔬菜破难题阵型企业;金健种业等企业在业内享有盛誉,特别是近年来在低镉水稻品种选育方面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湘茶集团在全省建立了90多个优质茶园基地,重点打造白沙溪、湘益、臻溪、君山、潇湘等品牌产品。
推进高能级科技创新。
此前,隆平高科技园聚焦种业前沿领域,先后投入专项资金2亿元实施靶向扶持,种业创新能力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油菜领域官春云院士团队率先研制了居世界领先地位的油菜化学杀雄利用杂种优势新技术,育成全国第一个油菜优质高抗菌核病品种湘油15号。辣椒领域邹学校院士团队培育出高品质辣椒新品种100多个,打造了“湘研”“兴蔬”等一系列“湘”字号品牌辣椒。茶树领域刘仲华院士团队启动了茶树特色资源品质选育有关的研究工作。生猪领域印遇龙院士团队培育出湘村黑猪、湘沙猪等优良地方猪品种,使地方猪种瘦肉率提高了50%、料肉比降低了40%。淡水鱼领域刘少军院士团队创制了鱼类一步法和多步法杂交育种共性技术等,培育出合方鲫、湘云鲫2号、杂交翘嘴鲂、鳊鲴杂交鱼4个优良品种。
推进国际化战略。
园区企业在抢占国内种业市场的同时,隆平高科、隆平发展、湘茶集团等优势企业积极布局海外市场。
隆平高科在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国家建立海外研发平台,杂交水稻在东南亚、南亚市场占当地份额20%以上。隆平发展把南美市场作为海外拓展的主阵地,玉米种子业务占巴西玉米种子市场份额的20%,在巴西位居前三。湘茶集团与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俄罗斯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了稳定的贸易联系。
打造农业科技品牌。
依托隆平稻作公园、隆平水稻博物馆等科教文旅平台,打造了科技文旅深度融合的现代种业小镇群。从2019年9月正式开馆至今,隆平水稻博物馆已经成为学校研学实践、亲子周末游、水稻文化国际交流的热门“打卡地”,荣获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第八批全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等称号;隆平稻作公园接待来自厄瓜多尔、巴基斯坦等20多个国家的种业行业院士专家、游客和中小学生,总人数达10万人次;2021年首届岳麓种业峰会成功举办,率先全国发出了种业振兴湖南声音。
7月21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主题展览在隆平水稻博物馆开展。袁隆平夫人邓则女士也来到现场观展。颜家文 摄
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作为重点工作单独列出。
湖南省委省政府将种业创新作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的重要一环,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好品种是一个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育种家的头脑是否能够洞察未来的5年甚至10年产业发展的方向,这点至关重要。”一种业企业负责人表示。
当前,财政支持力度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相关政策不对位不配套的问题客观存在,种业企业面临技术、上市、出口等多方面困难。
如何振兴种业,让种子装上更多“中国芯”?
——破除种业“卡脖子”难题,推动央企、地方种业龙头企业和行业创新组织按照股份制投资的形式打造种业创新共享和服务平台,通过全球化引才方式提升创新实力,建设先进的分子育种及生物种业大数据科研设施,以市场化运营的模式为科研院所、高校、种业企业等提供全链条第三方技术支撑。
——探索种质资源跨区域协同合作新路径,针对从本省直接引进国外优质种质资源存在周期长、种类少等问题,为引进国外优质种质资源另辟蹊径,丰富种质资源数据库,促进农作物育种和现代种业发展。
——着力提高种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开展种业科技创新以及产业转化,有效调动种业研究企业的积极性,引导金融服务种业发展,完善种子知识产权保险、种企责任险等。
——完善种业支持政策的针对性,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措施,完善种子质量追溯体系,支持种企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探索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政策。
回望潇湘大地,浏阳河畔,种业发展,如破土而出的种子,蓬勃、茁壮。放眼沃野田畴,新的丰收正在孕育!
来源:山水洲城记
编辑: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