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困难群众就业,关系群众冷暖、民生底线。今年以来,为兜牢就业困难群众的民生底线,长沙市芙蓉区将困难家庭就业兜底帮扶纳入全区“一年一件事”,通过打造零工市场、社区就业微市场,建立“区级就业服务专员+街道就业专干+社区就业专干”三级对接,组织月度上门回访,及时掌握帮扶对象就业需求,常态化开展“一对一”岗位推荐、职业指导、培训推荐等服务,取得良好实效。
故事一:“没有靠山”的小黄成了入党积极分子
炎炎烈日下,朝阳街道城市管理协管队员小黄着装整齐,不顾满头汗水,一会儿将湖南图书馆门外乱停放的共享自行车摆放到整齐位置,一会儿和同事一起到背街小巷劝导外地摊贩文明经商……他神情认真,做起事来一丝不苟。
了解到儿子在新单位的表现后,黄爸爸心里乐开了花。
小黄(左)和同事在工作中。
黄爸爸长期在街道公益岗位从事综合治理工作,黄妈妈没有工作,家里收入不高。家里就这么一个儿子,不一定要他大富大贵,但能够自食其力,有一份踏踏实实的事业,是父母共同的心愿。
小黄其实是个懂事的孩子。去年从湖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后,因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去家附近一家单位做了十个月保安。
尽管领导很喜欢他,但由于一时还解决不了购买社保等问题,小黄纠结一段时间后,最终选择了辞职。
对孩子爱在心、责在嘴的爸爸妈妈生怕孩子荒废,开始时时敲打小黄,要他主动融入社会大家庭。
有一次吃饭时,黄爸爸甚至“威胁”小黄,“你怎么说不干就不干了?家里就这条件,一无靠山,二无做生意的资金,全靠你自己摸索一条路出来。你如果不努力,吃过这顿饭,下顿饭家里就没有你的米了!”
板起脸、咬着牙说起这些,黄爸爸心底里也半天不是滋味。但,他不得不给儿子一些压力。因为家底薄,确实经不起太多折腾,也养不活一个“啃老”的儿子。
其实,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党和政府就是真正的靠山。
“当前少数群众因为天灾、疾病等陷入贫困,作为党委政府,要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要通过建立常态长效机制,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好医疗、就业、就学等问题,把党的温暖和关怀送过去,帮他们把一片天撑起来。”芙蓉区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今年3月,了解到小黄最新工作动态的芙蓉区就业服务中心和东湖街道东沙社区立即将小黄确定为就业帮扶对象。经多番发动、四处打听,详细了解求职意愿,精准提供职业指导,推送岗位信息。5月4日,小黄顺利入职心仪的工作岗位。
上岗没多久,领导发现这个苗子不错,给了小黄一个惊喜,培养他去市直机关党校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习。
听到喜讯时,小黄心里面涌起阵阵暖流。他很早就递交过申请书,现在更为迫切地想早些入党。
“日常工作中,要经常面对形形色色的小摊小贩。其实,这些人大部分也都来自于困难家庭。希望通过我的服务和管理,让他(她)们更好地融入到这座城市。”他发誓把工作做得更好,像关心他们家的就业专干等人一样,为困难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故事二:不敢学车的小刘有了新工作
今年6月,家住长沙市芙蓉区东岸街道东屯村安置小区的小刘入职一家制药企业。
“公司只看他做了两个小时,觉得他做得事,就决定留用在包装车间了!”接受采访时,小刘的妈妈王利雅回忆起带儿子去面试的场景,语气中多了一丝欣慰。
看上去,是一位普通的妈妈,为孩子的优秀而自豪。只不过,对于这位含辛茹苦的母亲来说,这份欣慰和自豪迟到了太久,来得并不容易。
3岁多的时候,小刘在幼儿园一次体检时被查出有听力障碍。
原本只是觉得孩子说话迟,这下才知道原因的王利雅和丈夫大惊失色,赶紧带孩子到医院检查。一家医院还不够,去了数家大医院才算数。
确诊后,医生建议给孩子上人工耳蜗。但当时的费用要大几十万,让已下岗多年的夫妻俩左右为难。加之不知道上了后效果到底如何,且孩子身体是否有排异反应,最后商定接受医生的第二个建议——佩带助听器。
那是一段异常灰暗的日子,流过的泪都不知道有多少。伤心归伤心,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
带上助听器后,小刘能听声音了,也总算学会了说话,但难免有些大舌头。
提起小刘的将来,他妈妈希望儿子发狠工作,将来好好承担起小家庭的责任。
在马坡岭小学上学后,老师安排这个有些与众不同的孩子坐前排,方方面面也都给与照顾。尽管如此,由于家庭条件不好,和小伙伴交流有障碍等原因,小刘的性格慢慢变得内向和胆小。
2022年毕业季,被评为听力二级残疾的小刘从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大专毕业。由于身体原因,找工作出现了意料中的困难。几家用人单位都表示爱莫能助。
“去学车吧!”父母无奈地和儿子商量。尽管在政府和好心人的帮助下,老两口都在一家学校找到了事做——一个当保安,一个搞卫生,但收入毕竟有限。最重要的是,要为孩子谋个出路。
“我不!”不料,小刘却干脆地回绝了父母!
当父母的又急又气。平静下来后,了解到孩子还是缺乏信心,怕听不懂教练的话,学不会开车,让父母又白白浪费一笔学费……孩子说话,虽然有点吃力,但懂事的样子更让人心疼。
小刘就业的情况,同样牵动着芙蓉区人社部门的心。
今年3月,社区就业专干欧阳浩璋通过社区残疾人微信群和私信等渠道,推荐了长沙人社公众号上餐饮服务员、健康食品推广专员和房产服务公司销售人员等岗位。不过,小刘应聘均没有成功。
得知消息后,芙蓉区就业专干继续帮他物色岗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录用了不少残疾员工的爱心企业湖南新汇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找到了工作。
“我儿子这两个月工作很带劲,对新的工作环境也很适应。公司安排了员工宿舍,还包中餐,目前的工资够他开销,也会交各种社会保险!”王利雅说,这份工作比较正规,惟愿孩子脚踏实地,发狠做事,能够闯出自己的路,将来也好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王利雅还动情地告诉记者,在政府部门帮助下,她看到社区不少困难家庭的孩子都找到了工作,日子也越过越有盼头了。希望其他困难家庭的孩子,全都有这份幸运!
故事三:打两份工的大伯主动要求解除低保
今年1月,家住马坡岭街道西龙村的赵大伯得知芙蓉区开展就业兜底帮扶工作后,找到社区,申请就业兜底帮扶。
赵大伯戴一副黑色的宽边眼镜,努力向工作人员挤出笑纹,但脸上的愁云无法掩饰。
6年前,赵大伯的妻子罹患胆囊癌去世,留下他和幼年因脑部受伤而智力发育迟缓的儿子,相依为命。
赵大伯下岗多年,患有乙肝数十年,一个人打零工维持家里的生活。儿子虽已成年,但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连简单家务活都做不了。
了解到赵大伯家的具体情况后,社区很快将防疫生活物资和药品上门,发放了低保助困金,并为大伯宣传解读相关医疗救助政策。
赵大伯家里,地上的瓷砖上了年头,有些还已经破损,门窗只是简单刷过黄漆。整个看起来,就是老单位宿舍没经过装修的格调。
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人社部门一直积极帮大伯联系工作。今年4月,终于为他在一家节能门窗公司找到一份门卫的差事。
端午节期间,芙蓉区人大代表还特地找到大伯家,送上慰问物资和慰问金,鼓励大伯父子调整心态,乐观面对生活。
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融化另一颗心灵。细心的工作人员发现,大伯的眼神越来越明朗。
透过一次次真诚的慰问,一次次实实在在的帮扶,大伯自己好像看到了一道道光,激活了心里面许久不曾有过的柔软,也激发了他的好胜心和自信心。
“想不到,到这个年纪还需要政府帮助!我们自己更要努力啊!”深受鼓舞的赵大伯一边鼓励孩子尽快成长起来,一边又找了一份“达达”送货的工作。利用工余时间跑跑腿,多一份收入,尽量不给政府和他人多添麻烦。
最近,58岁的赵大伯多次出现在二手车市场。他决定花几千块钱买辆合适的二手汽车,并主动要求社区解除自己的低保补助,把钱留给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今年,我们有信心把兜底帮扶对象全部送上岗!”芙蓉区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截至7月20日,该区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40人。在100户困难家庭(人员)就业兜底帮扶对象中,已成功帮扶53人就业。
下一步,芙蓉区将继续推进三个基地(就业见习基地、创业孵化基地、职业体验示范基地)和两个市场(零工市场、社区就业微市场)建设,加强政企联动,做好重点群体稳就业工作,拓宽困难群体求职渠道,筑牢就业“蓄水池”,千方百计扩就业、多措并举兜民生,持续提高就业质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作者:李治
编辑: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