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两个月里,长沙必定又将承包无数人的假期。
长沙吸引人的,除了层出不穷的网红元素,更有最抚凡人心的烟火人间。
长沙规划建设6.4公里历史文化步道,由北往南,串连起从西园北里,到潮宗街、太平街、坡子街、白果园、化龙池、都正街、西文庙坪、再到一师范等一颗颗“历史遗珠”,让整个老城区成为一个可视、可达、可读、可游的“幸福慢城”。
三千年长沙,城址未变,城心依旧,芙蓉区是古今长沙核心,历来为官街、文街、商街聚集之地。
白果园,因栽种了许多白果树而得名。
位于长沙市最中心的芙蓉区白果园街巷,南起织机街(今人民西路),北止苏家巷。与长沙IFS一街相隔,与化龙池临街相望。小巷弯曲,呈不规则的S型,亦为长沙市仅存的4条古麻石街之一。古老的麻石路、石库门、清水砖墙、老式公馆,能瞬间把你带回清末民初年代。
驻足白果园,在这条长仅120米、宽仅3米的白果园巷里,布满着文物古迹:巷内另一条支巷“老泉别径”,相传因宋代大文人苏洵曾居住于此而得名,“老泉”就是苏洵的别号;巷中“八大公沟遗迹”是长沙仅存的古地下排水设施遗迹,见证了长沙城市的变迁,弥足珍贵;白果园33号为《湘江评论》印刷处旧址,《湘江评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湖南学生刊物中影响最大的一种,由毛泽东任主编;白果园21号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程潜的公馆,2019年,程潜公馆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7月,芙蓉区启动“白果园街区”的改造,通过有机更新协同“长沙历史步道”城市历史文化带的打造,整片区域进行了修缮翻新。不仅修复了10余处历史古迹, 改善了老街坊们的居住条件,更迎来崭新的业态更替,让老街重新焕发青春活力。
漫步这里,从潮流地标长沙国金中心到历史文化街区白果园,一步千年,无缝对接,实现穿越之旅。
与白果园隔人民西路相望的,是化龙池。化龙池南接大古道巷,北达织机街,紧邻黄兴路,这里虽然拥有同样的繁华,但化龙池的热闹,与黄兴路全然不同。
白天,化龙池是安静的古巷,与其他从历史中走来的老街别无他样,拥有长沙市仅有的四条青石板路之一,以及不少颇具神秘感的小巷,仔细探索轻轻松松就是大半天。但到了晚上,它的另一幅面孔让只在白天走过这里的人意想不到。灯火明亮,霓虹闪烁,入夜后的化龙池摇身一变,披上了霓虹与醉意的皮肤。
都正街不长,只有300多米,东邻天心阁,西邻蔡锷南路,北至人民西路,南到县正街,是长沙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历史街巷之一,也曾是古长沙最繁华热闹的一条街巷。
老街巷都是有故事的,像从都正街旁逸而出的易家巷,便是因清道光进士、官至陕甘总督的易棠建故居于此而得名。
詹王宫巷,原来建有祭祀酒席业宗祖詹王的庙宇。詹姓师傅乃隋文帝大厨,做佳肴水平绝伦,得封“詹王”,被长沙历代事厨者尊为保佑神。为跟从詹王荫庇,后世众多湘菜名师聚居此地,使得这条小巷一度成为湘菜大本营。桃花井虽为井名,亦为街巷名,位于都正街与今人民西路的交汇处。清光绪《善化县志》载:“桃花井,织机巷尾,都司署右。”桃花井虽为幽深小巷,却是旧时戏班荟集之区。
麻石小径、青砖老宅......几年前,芙蓉区通过有机棚改,让都正街实现了棚户区改造与旧城文脉保护有机结合。同时,充分遵循老街自然生长的规律,发展街区业态。如今走进都正街,仿佛瞬间“穿越”到了一个怀旧的梦境。古朴的街巷建筑、密布的汉服店铺、烟火四溢的地道美食......吸引着各方游客前来打卡追寻。
漫步在旧时光的长沙老街巷,一抬眼,便是耸入云天的国金中心,是亮闪闪的万达广场,是宏伟的华远华中心……街巷里也是“屋外五千年,屋里五星级”,对于居住其中的人们来说,是让他们心生欢喜的现代化新家。长沙老街巷的改造是一场充满人情味的美好家园再造,由表及里,从居民生活功能需求出发,水、电、路、气、网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14项内容逐项完善升级。一条条老街巷一栋栋老房子讲出了新故事,一户户老城区居民过上了现代生活,一个个新业态引领老城区重焕生机,长沙老城区有机更新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这就是最美好的“烟火人间”。
来源:综合长沙观察
编辑: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