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暴雨倾盆又现海景 五问长沙下水道“堵”在哪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吕菊兰 赵曌 编辑:易跃峰 2013-10-14 17:22:06
—分享—

  连续两日,惊雷阵阵,暴雨倾盆,长沙多处再现“海景”,城市排水问题又成关注焦点。长沙城为何屡屡被淹?是下水道出了问题,还是管理现漏洞?为何“年年防涝年年涝”?对此,本报探访了长沙地下水系,寻其成因,并以期探寻解决之道。

  【一堵】习惯乱排乱扔

  中山路三贵街35号,一股臭味扑鼻而来。

  市政工人李师傅已记不清来这多少次了,打开下水道主井盖口,用铁铲和网兜将井内的污泥和垃圾一点点掏出来。很快,井口边多了一堆乌黑的脏物,混杂着污泥、塑料袋等各种垃圾。

  三贵街地处背街小巷,街道两旁店铺和附近居民厕所产生的污水,都排放到直径400毫米左右的下水道中。每个月,这儿就要堵一次。

  李师傅说,三贵街每月必堵,只是长沙老城区背街小巷的一个缩影。他说,饭店排出的污水含有大量油腻的物质,容易凝结成块,尤其是冬天气温较低时,是造成下水道堵水的一大原因。按规定,大型餐饮店必须按标准设置化油池,但实际上,事与愿违,矛棚街的下水道冬日长期堵塞严重,下水道几乎废了。

  过去,老城区的居民大多用公共厕所,后来每家每户新建厕所后,几乎九成居民私自将自家排水管道与市政下水道连通,一些生活垃圾也成为下水道堵塞的“罪魁祸首”。

  【二堵】疏浚设备落后

  清淤是李师傅日常维护工作之一,但疏通下水道却非易事。

  管道堵水时,李师傅和同事会先根据管道走向找出堵点,开井之后用竹篾片打通管道水流。随后将绑有铁坨的钢索穿过相邻的两个井口,通过人力拉扯,使铁坨在下水道内来回滚动,像犁地一样,将下水道内的垃圾拉到井口,市政工人称之为“走牛”。最后再用铁铲和网兜将垃圾掏出。

  篾片、钢索、铁铲、铁锹……这一套设备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完全靠人力操作。市政工人介绍,在“走牛”的过程中,如果下水道垃圾过多,“拉牛”就需要三四个人一起使劲。而一个井口掏出的污泥脏物最多能达三四百斤。

  【三堵】遭遇断头管网

  长沙市城区排渍由城市排水管网和排渍泵站组成。承担城区排渍任务的单位有水利局、公用事业局、城管局、建委桥梁管理处、少数法人单位(市水利投资公司楚家湖泵站、市交警支队麓山垸泵站、湖大财院泵站)。在管理体制中,管渠道和管网的不管泵站、管泵站的不管渠道和管网,排水相互脱节。

  “从井盖下去,通几米就被封死了。”李师傅不止一次遭遇过这种有井盖没井道的“断头管网”。他说,“断头管网”一般是建筑过程中使用的临时排水井在工程完工后废弃堵死造成,由于维护方与施工方沟通不畅,导致市政维护人员“在维护过程中误以为是真井”而判断失误,造成疏浚作业中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

  在城市主次干道的下水道,建筑垃圾的排入是导致堵水的主要原因。施工工地清洗混凝土的废水排入下水道,管道底部易形成混凝土块,“冲也冲不掉,挖也挖不出”,清淤时只能对管道进行整体开挖。不少施工工地夜晚施工,排放到下水道的建筑垃圾更是让市政部门“防不胜防”。因此,城区每年会出现一些新堵点。

  【四堵】水系遭破坏

  在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施周教授看来,造成城市积水的主要原因,还体现在另外两方面: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原有自然水系造成的破坏;地面的过度硬化,导致雨水渗透能力下降。

  施周说,水沟、湖泊、水库等水体对排水汇流起着重要的调蓄作用,“比如说桃子湖,不仅仅是一处景观,对雨水等更发挥着重要的调蓄作用。在湘江长沙段,就有浏阳河、捞刀河、沩水等支流,调节着汇入湘江的水流。”

  但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这些水体不可避免地遭遇破坏,人为地填埋,使得自然水系本身的调节作用丧失。

  【五堵】地面硬化

  对城市排涝起决定性作用的除地下排水管网外,还有地表径流。随着城市扩张,绿化植被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的水泥、沥青等硬质地面,使得雨水渗透能力大大降低。

  雨水落到地面,无法渗透到地下,只能毫无阻拦地排向下水道,造成排水压力过大。 研究表明,一般绿地径流系数是0.2左右,而水泥铺装或沥青路面一般在0.9左右。这意味着,雨水落在硬质地面,只有10%可渗透到地下,剩下90%要完全靠地下排水管道排除。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吕菊兰 赵曌

编辑:易跃峰

阅读下一篇

返回芙蓉新闻网首页